家长必看国学 教育 是怎样影响孩子一生的

如题所述

国学教育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 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的发现,也不是笔者一人认同,一人欣赏的。 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育本源首要任务着力不够,社会教育副作用负面影响过大的现实面前,面对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心理脆弱,自理能力让人揪心、、行为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反思,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反思。 反思后的结果就是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舍本求末。 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理,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 因为在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国学教育更有益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了

01
国学教育,就是一国之学的教育,对我们的炎黄子孙而言,就是汉语言学问的教育。 国学,又称国故,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如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 广义主要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唐宋诗词、(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魏晋)玄学、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史、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子、六朝骈文、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宏的经、集四部。 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医学、经济乃至书画、哲学、思想、音乐、政治、地理、术数、建筑、星相、全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依上所言,国学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国粹教育,它是以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最为精华、、最具活力的内容为蓝说起来应该进行教育的。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国学以“粹人”为目的,以德求才,以才美德,德才并茂的教育理念培育“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式的人才。 故而国学教育首以“传道”,“授业、、解惑”次之。 基于此,才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尊不忘公仆心”的千古醒言和陆游、、范仲淹式的一大批仁人志士

02
长期以来,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国学教育的教育宗旨就是“培本、育才、激能”。 培本就是明理,立德。 也就是韩愈老先生所说的“传道”,陶知行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中国的国学教育,首要的就是教育受教者学会做人,故有“立业先立德,立德先立人”之说。 做人的教育不仅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且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不仅读书学文是这样,学武学艺全都是这样。 古人说,学武先学武德,学艺先学艺德,德不过关,武艺和技能师傅是不会往下教的。 故而,中国的儿童,从一接受教育的时候,接受的就是培本明理的教育,故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千古流芳,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训示能铭心不灭,均为德育所至。 德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培育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从这一意义上说,元与清如果不接受中华文化的同化,就一定会在抗拒中华文化之中灭亡。 尽管这两个朝代最后都灭亡了,但它只是中华文化传承进步过程中的被取代,并不是文化的消亡。 同理,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与其说是败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面前,不如说是败在中华文化的博大顽强面前。 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不少的实例都在说明,一个民族的真正消亡,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消亡。 由国学培育出的道德文化,由德育烘托起的中华文化铸就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培育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这就是中华国学教育的魅力所在。 也就是在这魅力的前提下,育才激能的教育为民族的灵魂添姿添采,为民族的脊梁丰臾血肉

03
中国的国学教育以立德为本,但并不摒弃文化知识和运用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韩愈老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十分地明析了老师的职业职责。 韩愈老先生的这句话,是对其之前中国教育施教者行为现象的凝炼,也是对其以后的教育者的施教行为的一种要求与规范。 中国的国学教育历来主张德、才、艺并举,从来都在倡导“学以至用”,把它作为教育的宗旨,读书的核心。 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 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适用到实践中去。 用《论语·子张》中的话讲:“君子学以致其道。 ”即“学以致用”。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孔子时期,学以致用就成了教书育人的宗旨。 至于后来,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就更多了,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已体察,“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都在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对于学而不用,食书不化所演绎出来的恶果,我们的先人也痛心疾首地予以披露,如赵括的纸上谈兵,马谡的照搬兵书、、,旨在为后人留下警示。 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学教育,讲求的是学德用德,学知识要会用知识,追求的是德要成为一个人的本能,知识要成为一个人的神采。 故有“人具道德品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 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先师们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书大宝贵,无事小神仙”,训导弟子认真读书。 而我们现在的有些人,要么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么就是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得一无是处,剩下的是引人学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育人的教条,唯书是从,结果是造就一群又一群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 这些人舍 本逐末,断章取义,弃德于不顾,或挂德于嘴,能教出好人来?其实,中国的国学教育并不排斥人的物欲与追求,但它讲求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个道就是道德。 依循这个原则,中国的国学教育自蒙学开始,无论取材还是施教,都追求以德载学,以学求变,由变而名而利的教育原则来展开的。 看看古人是如何取材如何施教的吧

04
古时蒙学馆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五至七岁的儿童,也有八岁以后的,但超过十三岁以后的很少很少。 蒙学教材就是《三字经》、 《千字文》、 《弟子规》、 《百家姓》和《笠翁对韵》、、。 主要的教法就是读、写、练。 这种看似简单单一的教育,却是一种极为行之有效的教育。 我们先看它的招生对象:进入蒙学馆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五至七岁的儿童。 这一时段的学生,有意识的价值取向的触角已经生发,为恶为善就看教育引导了。 善引则为善,恶引则为坏。 这时候的善恶价值取向一旦射出,以后再要改过来就得付出十倍以上的努力而且不一定收到理想的成效。 同时,这一时段的学生,思想单纯,牵挂很少很少,记忆力正处于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黄金时段,学什么都能一学就能记下来。 这时候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多记一些精华,不但可以培养出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他们的记忆力,增长他们的学习能力。 再看蒙学教材:《三字经》自始至终突出 “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鲜明、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 《三字经》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 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求学成才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它三言一句,读起来轻松活泼,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易背易记,特别适合这一学段儿童的学习进步。 《弟子规》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做人的基本教导。 它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缀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 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蒙学读它,识字学文均可受益颇丰。 《百家姓》也是一篇启蒙读物,它在教习识字的同时传授简要的姓氏知识。 《笠翁对韵》是一本关于诗韵的声律启蒙著作。 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 富、、优美,典故众多。 熟读《笠翁对韵》对儿童遣词造句、做诗、对对子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所选蒙学教材的角度看,它对这一学段的施教对像的培本增识具有特殊的作用,它讲求朗朗上口,易记易识,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 故而它在教法上也就取简而为。 读,就是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背下来,通过“死记”击通“活用”,以实达变,使“读书百篇,其义自现”的要义得以完美的展现。 写,就是书写。 这是读的深化与提高。 同时通过书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也练出了一手工整规范的字体来,这对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极有帮助的。 练,就是按《三字经》和《弟子规》上要求的进行练习,并把这种练习扩散到日常的行为生活和与人的行为交往中。 这种长期的无形渗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少年儿童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本能的表现,从而作用于少年儿童一辈子,使之受益一辈子
整个蒙学教育,除开还有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神童诗》之类外,《千字文》是1000个汉字,《三字经》是1145个字,《百家姓》568字,加起来有2700多个汉字,去掉重复的也绝不会少于2000字。 需要多少时间呢?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 也就是说,在一年时间内,只要反复诵读,学生就能记下2000左右的汉字,再加上写与练,收获一定更大。 同时,蒙学教育中,并不仅仅只学这些,古时至少还学了算术。 现代还可以学更多一些,如英语,音体美之类的,学生的学识一定会更加丰富

05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原《教学大纲》对小学一年级的要求是:
数学:
(1)2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数的组成、大小、顺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个位、、十位。 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语文:
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端正、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要求,但这是最主要的了。 两厢一比,我们不难看出,国学教育对于此段学龄儿童的收获。 更为主要的是对儿童道德品格上的收获。 难怪我读高中了,只读了一年多一点私塾的父亲还时常嘲笑我字写得不如他,文章也写得不如他。 这除了父亲后来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与父亲一年多的国学基础极为相关。 除此之外,我让父亲说得最多的还是养成教育。 说真的,对于父亲的为人,我只有心仪心服。 这也应该是他六岁时国学对他的引发吧

再看看当今的大学生,我尤其看不上的就是他们的那一笔钢笔字了,毛笔字更没得说,简直是对汉字的糟踢。 但是,在我认识的只读了一年左右私塾的前辈中,自认为字还写得不错的我,在他们面前是羞于起笔的
我敢说,仅一个启蒙教育所施教的内容,通过学生背诵,识记下来的知识,就超过了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识记量了。 更不用说一手端庄规范的字体和调教下养成的知书达礼的行为习惯了。 这么多的感性知识储存在脑海中,就会不断地消化,不断地击活思维,拓展认知空间。 有了这么多的感性知识垫底,再学其它学科也就容易多了。 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受用终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06
蒙学之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四书》、诸子百家、《五经》、历代散文及诗词歌赋。 学完这些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读史,达到精通历史的目的。 学完这些内容,一般在十三岁左右,最迟也要在十五岁完成。 学完这些之后,学生也就成为了学子。 学子虽不是满腹经纶,但已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历朝变迁,作文能通顺畅达,写字能笔走龙蛇。 行为得体识礼,诸事能孝悌为先。 试想,一个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能有如此的修为,在我们今天的学子中又能寻觅到几人

第二、三阶段的学习,《四书》、《五经》是要求背下来的,诸子百家,散文诗词重点篇幅和章节也是要背下来的,史书年鉴也要求滥熟于胸。 先生教学,课堂讲经的很少,一般是带学生外出,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之中,师生书籍文房四宝都不带,随景开讲,随景入学,一次外出游讲,收获自然不菲。 这种教学形式,今天能有几人做到?首先是学子做不到,该背的没有背下来,该记的没有记下来,不拿教本,无以为学。 二是先生做不到,先生也是没有背下来,没有记住,不拿教本,无以为教。 再就是学生的修为没有到位,先生不敢放出去,管不住,怕出事。 还有,先生的修为也不一定到位,学生没乱,先生可能会先乱。 相比相看,优劣孰见

国学之所以成为国学,之所以能历经不衰,是因为它是一种人学。 它修为人性,培育人德,讲求通达,追求和谐。 它对社会的稳定,国力的发展,个人的奋进,全都是一种原动力。 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赢得了政权的休养生息,后来的八旗兵被汉文化同化,才有了清王朝的二百余载的江山。 今天,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民,国力日益强大,但外来的糟泊,沉渣的泛起,爱子的传统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富裕所演化成为的纵爱,溺爱,、、,已经在我们青少年的心理上产生了让人焦虑的负面影响,而要从根本上抹去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不要让危害人生和社会的病灶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国学教育就是一种首选教育。 当前,国学教育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国学大讲堂,国学讲座如雨后春笋,遍地全都是。 不少学校也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部分经书纳入了天天读的内容了。 但是,我要说的是,品德培养,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变为本能的日常表现,不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时间调教出来的。 不这样,我们只能层面式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最终也达不到德才双收的目的。 要想使国学教育达到预期的凸现效果,就要设置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时间,夯实教学内容,严格行为要求。 国学教育,说到底就是厚德载物的教育,是让人心悦诚服的磨难教育。 从这种教育下走出来的少年儿童,父母少操心,个人发展有前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4
国学博大精深!重要的能懂多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