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婚嫁习俗又什么忌讳?

喜欢韩国的明星(金希澈)~~~嘿嘿
所以想了解一下他们的习俗

韩国婚礼
韩国婚礼风俗,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西化了,所以有很多礼节已被删除。
新人结婚会请来亲朋好友,韩国有专门的结婚场所,是大型的写字楼,每一层都可以举行婚礼。时间大部分选择在中午,里面是一排排的椅子,男方朋友坐左边,女方朋友坐右边。新人会穿着西式的服装和婚纱出现,走上白色的地毯(韩国原来基于对中国的抵触不喜欢红色)。朋友们送的红包也是白色的,里面封的钱不超过5万元,否则会被认为有行贿嫌疑。仪式和我们这里一样,不再罗嗦。然后新人要换上韩国的传统服装,新娘子要跪在婆婆面前,婆婆抓一把红枣撒下来,新娘用衣服前襟承接,然后开始数红枣的数目,一定要数成双数,这样才吉祥,如果是单数就偷偷拿掉一个。然后新人家属会给每个来宾发一张餐票,客人凭餐票到指定的饭店吃饭,没有类似中国的敬酒过程,饭就是一碗面条、一碟泡菜和一杯清水,这是韩国的习惯,毕竟不象中国这样丰盛的饮食文化,他们认为面是最宝贵的(在电视大长今里有提到),所以在韩国人们询问结婚不是类似中国的“什么时候吃喜糖?”而是“什么时候你请我吃面?”。
婚礼仪式后,新人在当天下午就会启程到济州岛,几乎所有的韩国新婚夫妇都到这里来渡蜜月,因为韩国可以有这样自然景色的地方的确不多。因为岛上的新婚夫妇太多,女孩子整容化装后不易区分,所以韩国人会在蜜月中穿色彩样式相同的情侣服,而且与别人决不相同,很有特色,一看就知道是夫妻,这种习惯包括到东南亚国家都会感到,大多面型修长、彬彬有礼、穿情侣装的都是韩国人。
顺便提一下韩国婚礼的有趣习俗:
韩国的婚礼中的一种是从新郎有把放进彩断和礼物的盒子一起送到新娘家就是'背盒子的人'风俗。彩断是给新娘做韩服用的,大致分为深监色和红色两种。再把男方的慰问写在纸上放进礼物盒里一起送过去。'背盒子的人'的人主要是从男方的亲友当中选出来的还有几位好朋友一起前往新娘家。'背盒子的人'即使到了新娘也不把盒子拿下来或都被拒绝进屋。这就是韩国婚礼风俗中的买'盒子'的礼节。
新娘家的亲人都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家的人,但是'背盒子的人'要从村口开始叫喊'卖盒子、卖盒子'。 新娘方的家族或好朋友要用钱或都是里面有钱的信封买那个盒子。但是'背盒子的人'说太便宜了不能卖讨论半天还是会被新娘方的人拉进屋。新娘方会给'背盒子的人'一行招待酒水与食品,还会让新娘和新郎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然后再用收到的盒子钱去喝酒。 这样没有恶意的玩笑当成祝福与有趣的游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韩国平均结婚要花费近亿韩元,一般情况下是男女放各负担一半。男的负责买车,女方操办婚礼、出国旅游。房子方面则是男方负责买房,女方负责是内家具、家电。

但是在韩国数医生(自己开业的)、律师、教授三者地位最高。而这三种职业女性很少,多是男性,如果能嫁给这三种职业的男子,女方则要预先为男方准备好三把钥匙:汽车要是、房子钥匙、医院或律师事务所要是(即为男方开业做好准备)。这优点像印度妇女出嫁要给婆家厚重嫁妆的味道。

和中国一样,韩国也是个人情社会,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乔迁之喜也要送礼的。一概给现金,送结婚的份子钱,关系一般的给三五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10~350元),深点的就得10万(约700元)以上了。

在韩国,父母在女儿嫁妆的选择过程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韩国女性中上班族居多,经济上已经相当独立,但仍有一些女孩要求父母为她们操办一切。许多女孩要求妈妈陪着一起去买东西。
  

当女儿提出要买最新款的家电时,碍于情面,父母一般不会拒绝,首先是担心在男方面前脸面无光,再者,既然是女儿的终身大事,他们觉得花多少也是值得的。韩国社会学家陈海军说,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嫁妆就是新娘的家人送给新郎父母的见面礼。

韩国某购物网站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韩国的新娘陪嫁费用中,三分之二是用来购买电器的。另据LG和三星的电器销售专家估计,韩国家电有20%是在新人结婚时销售出去的。

30年前,韩国人嫁女儿时,被褥是必备的陪嫁,而且被子的被面还必须是那种手工绣制的。近年来,韩国虽然还保留着陪嫁的习俗,但陪嫁清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影院和等离子电视代替了被褥,成为应有之物。

  在50年前,韩国的新娘一旦嫁入婆家,就几乎再也没有机会回娘家了。所以,她要把父母给她的所有东西都带到婆家。娘家人送东西也总是多多益善,主要是希望婆家对自己的女儿好一点。有的父母还希望通过嫁妆,证明自己家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03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 裳、缁 ,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 。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

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

另外,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