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为什么能溶于水?(从微观角度分析)

如题所述

1. 一种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实质上是该物质分子(或离子、原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彼此分散并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原子),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
2. 当物质中的分子间力(或离子键、共价键)比该物质分子与水分子的分子间力(或配位键)弱时,该物质易于溶于水。反之,若构成某物质的分子的分子间力(或离子键、共价键)相对较强,则该物质不易溶解。
3. 以氢气为例,其分子间引力很小,但氢分子与水分子间的引力更小,因此氢分子更倾向于与其它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而不是溶于水中形成溶液。
4. 氯化氢气体分子间力不大(较氢气分子间力大,但仍较小,故常温下为气体),而氯化氢分子与水分子作用后,会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这两种离子与水分子的分子间力很大,尤其是氢离子与水分子间形成的配位键,比普通的分子间力大得多,因此氯化氢分子倾向于电离、水合而分散在水中,而不是相互聚集形成气体。
5. 当氯化氢的量很多,水的量不足以使所有氯化氢分子电离、水合时,过剩的氯化氢才会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6. 以NaCl为例,其溶解过程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子键断裂,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的过程。水合钠离子与水分子间的配位键很强,足以补偿离子键断裂引起的能量升高,使得形成溶液后整体能量降低,更加稳定。
7. 金刚石中碳原子间以强大的共价键相连,而碳原子与水分子间的分子间力较小(不足以形成与金刚石中C-C键相提并论的配位键),因此金刚石在水中几乎不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