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为什么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

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为什么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时,吴国和楚国的兵力各有二十万,其它五国兵力总和也在四十万以上,而朝廷的军队不过三十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悬赏,可是为什么朝廷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平定了乱事?

第一个原因,拉拢梁孝王刘武。以梁国为护卫长安的屏障牵制吴王刘濞北进,后来这一举措被周亚夫运用的炉火纯青,吴王刘濞攻打梁国时,梁王几次向周亚夫、汉景帝、窦太后求援,可最后都被周亚夫回绝,最后梁王刘武依然困守大梁城三个月,硬生生的把吴王刘濞的大军,阻挡在了梁国,而周亚夫也顺利的将吴王刘濞其他的党羽一一歼灭,这其中梁王刘武的功绩最大。

第二个原因,重用周亚夫。汉景帝在绝顶削藩之前,曾经问自己的老师晁错,这削藩何人能为统帅,震慑诸王,晁错说:“周亚夫可当”,汉景帝此时突然想起,汉文帝的临终遗言:“若有事,找亚夫”,于是汉景帝开始重用周亚夫,七国之乱爆发之时,汉景帝毫不犹豫的命令周亚夫平叛,这也是因为汉景帝和晁错,早以为削藩做好了准备,后来七国之乱平定,周亚夫居首功。

第二个原因,杀晁错,揭穿了吴王刘濞“清君侧”的真实野心。汉景帝在晁错的提议下,拉拢了梁王,重用了周亚夫,但七国之乱的爆发,还是让汉景帝心有余悸,因为吴王刘濞联合七国起兵作乱的旗号就是:“杀晁错,清君侧”,这打了汉景帝一记耳光,削藩本就是晁错提出来的,而且汉景帝也是坚决要削藩的,可是现在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就是晁错,现在又有不少人大臣呼应吴王刘濞,向汉景帝进言杀晁错,而当时汉景帝也一直是袒护晁错的,可惜的是晁错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提议让汉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镇守京师,这触犯了汉景帝的底线,于是有不少人说晁错图谋不轨,汉景帝开始怀疑晁错了。

可惜的是还没完,晁错一心想致吴国国相袁盎于死地,几次弹劾袁盎,这件事情汉景帝是心知肚明。正当七国之乱一发不可收拾,群众都责备汉景帝误信晁错之言,不应该削藩时,汉景帝召见了自己的表兄弟窦婴,问他有何良策平定七国之乱,窦婴于是举荐袁盎向汉景帝陈说利害,要求汉景帝杀了晁错,便可让七国联军退兵,因为七国联军起兵的旗号就是“杀晁错,清君侧”,只要晁错一死,七国自会罢兵,汉景帝相信了,可晁错死后,袁盎立刻向吴王刘濞汇报此事,但吴王刘濞没有见他,反而把他关押了起来,可想而知,袁盎主张杀晁错,也是为了自己。有人说汉景帝糊涂,竟然相信袁盎的话,杀了自己的老师,其实汉景帝相信的不是袁盎,而是窦婴,窦婴是汉景帝生母窦太后的亲侄子,而袁盎是窦婴举荐的,汉景帝相信窦婴是不会害他的,但他过于高估了窦婴的识人之能,晁错死后,汉景帝后悔不已,经常责怪窦婴不应该向他举荐袁盎,而汉景帝的意思就是,晁错其实是被窦婴害死的,如果袁盎不是窦婴举荐的人,汉景帝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晁错死后,袁盎亦被汉景帝冷落,但害死晁错的真正元凶窦婴,依然身居高位,晁错死后,窦婴立刻被提拔为大将军。

第三个原因,任用窦婴为大将军,驻守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为周亚夫平叛争取时间,七国之乱后,周亚夫居首功,窦婴为第二功臣,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汉景帝的这一举措与拉拢梁王的举措,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初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任命姜子牙镇守东方战场,牵制住武庚在东方的盟军,为东征大军歼灭三监的主力军队,争取时间。晁错死后,汉景帝并不是毫无作为,吴、楚等七国反叛,汉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汉景帝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汉景帝推荐起用他们。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汉景帝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第四个原因,与匈奴和亲,避免匈奴单于,趁七国之乱时,入侵中原,事实证明,吴王刘濞的确曾与匈奴人结盟,但后来匈奴并未乘虚而入。
汉景帝用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足以和周公用三年时间平定三监之乱,相媲美!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时,手下大将只有周亚夫和窦婴两人,而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手下大将如云,如老太师姜子牙、太保召公、太傅毕公、大将吕伋等人,老太师姜子牙独自一人镇守东方战场,太保召公、太傅毕公、大将吕伋等人,辅佐周公旦主攻西方战场,东西夹击,用了三年时间,方平定三监之乱,不得不说这场战役有多么的惨烈,相比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比周公旦轻松多了,虽然汉景帝身边缺乏像姜子牙、召公、毕公、吕伋等能臣战将,但他重用周亚夫、窦婴,拉拢梁王,等一系列举措,表明汉景帝对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做了准备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