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食俗并且从科学养生的角度进行评价

如题所述

道教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 辟谷——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蔬菜肉蛋等日常食物。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这种方术认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日常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行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人身上火,减少寿命。 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道经上说,三尸常住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靠谷气生存,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欲气,那么三尸在人体即不能生活,人体也就灭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 辟谷之术,历史甚久。《史记·留侯世家》说:“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又《抱朴子·至理篇》:“昔留侯……曰:‘吾将弃人间之事,以从赤松子游耳。’遂修导引,绝谷一年。”《上清黄庭内景经》说: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认为可以用食气之术,达到辟谷,又《云笈七签》卷三八庚申部《中山玉匮经服气消三虫诀》也说: 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空五脏、环凿六腑,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魂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若不却粒绝味,禁嗜戒色,则尸虫全而生身必死。若灭三虫,弭尸鬼,安魂魈,养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气术而不可以倚也。 一般说,去三尸之法,都应先持斋戒,认为不先斋则不得尸气内助,不存想则神气不得内补;然后以服气、胎息之法达到绝粒。辟谷是不食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炼功者在服气的基础上,由一日三餐减至二餐、一餐,渐至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食一些辅助食物,如石苇、白术、山药、黄精、巨胜、茯苓、花生、大枣、板栗、核桃、蜂蜜等。这些食物在祖国医学中多作药用,为补益气血之佳品,历代本草中多有收录。如“却谷者气”篇中即有“却谷者食石苇”的记载。《太平经》已提倡此功的锻炼,《抱朴子》中论述更加详尽。如《抱朴子·杂应篇》说:“其服白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许十种捣为散,先服三十七,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等。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书中的辟谷方剂约百十种,皆为食疗食养之良方,现仍应用于临床,确有不可估计之良效,特别是为慢性病患者所接受和欢迎。 服食——也叫服饵,指服丹药,是一种修炼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引述《神农》四经曰: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葛洪认为: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硫黄……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紫。一名托卢是也。 《云笈七签》卷七四《方药》说: 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苣胜者玄秋之沈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苓也,茯苓者绛晨之伏胎也,五华合烟,三气淘精,调安六气,养魂护神,能用得其方,位为天仙,老者复壮,返婴童颜,千害不伤,延寿万年。 又说: 云母味甘平无毒,……除邪气,安五脏,益精、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老。 《方药》中还介绍了很多服食药物成为成仙的故事,据说韩终服菖蒲16年,赵他子服桂20年,移门子服五味子16年,楚文子服地黄8年,杜子微服天门冬,任子季服茯苓18年,陵阳子仲服远志20年,都成了陆仙。惟服饵之术,不懂医理药性者,不可轻率为之,不然,可能中毒危及生命。 鼓漱——是道士每日必做的基本功,隋唐以后盛行于世。它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和咽唾几个连续过程。《千金方》曰:“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亦说:“睡眠时即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实际上,叩齿功不仅在晨起时做,午餐,晚饭后都应做一次,姿势站坐卧均可,每次约叩48次,此为叩齿阶段,有坚齿益精之效。叩后用舌沿牙齿的外上、外下、里上、里下依次轻轻转搅九圈,此为搅舌阶段。将搅舌所分泌的唾液在口中漱九次,清洗口腔内部,此为鼓漱阶段。然后将口水分九次慢慢咽下,亦即咽唾阶段。此法《后汉书·王真传》中称为“胎食之方”。孙思邈的《千金方》还说:“人当朝口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浊而齿坚,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炼精。”《李真人长生十六字妙诀》方:“一吸便提,气口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久久行之,却病延年”,这是养生学中极为有名的“十六锭金功”。明清代名医均认为是养生良方。明代宋濂所著《养和八笺》中,详尽地介绍了鼓漱功的过程,并指出其功效:“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病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现代医学表明,此功确有保护牙齿,清洁口腔,杀菌消毒,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消化之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总所周知,道教即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以及道教神职教徒——道士。道教徒的生活主题不外乎是学道,修道,鸿道;换言之,道教徒的一切生活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其教旨------得道成仙、济世利人。

  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是由“道”演绎而来。

  当你有缘走进全真派丛林宫,与道士用餐时,一定看不到一点荤菜,他们长年如此,自古如此。这就是全真道士的主要饮食习俗素食。

  面对这一饮食习俗,人们多有疑惑。道士(这里主要指全真派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为此,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之勿失,以为世界之导师也可。”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道教(包括佛教)当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学证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畅相对供应充足,头脑就清醒。食肉者偏酸性,爱睡觉,心神不宁,性格外向。食肉者血管壁胆固醇多,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总之,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和慈善爱的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道教除主张素食外,还提倡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

  曾有人实验:一个坚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为百分之七十五。坚持午、晚两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学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道士辟谷。

  有人一听到说道士辟谷,就一位这位道士不吃食物了,其实,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此法盛行于晋、唐之际,到了宋、元以后出现了道教丛林,则鲜有复蹈者。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亦称“三彭”、“三虫”),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教辟谷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东晋名道葛洪认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因人体摄入过量食物后,会大大增加消化、转化等功能的负荷,使肠胃、心肺、肝胆都得不到休息,影响了寿命。另外在肠胃中存在大量的渣滓、病菌,如得不到排除,人体就会生病。辟谷则有利于清理肠胃,断绝污秽之物。

  当今社会,人们的养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饿透等返序运动。其中“饿透”法,与古之“辟谷”法颇为相似。不妨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饿透,说白了,就是一日或两日不予进食,仅以开水充饥,或补充营养液,目的是使胃肠滞留的有毒物质排尽。科学证实适度的饥饿能使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到冲击,然后通过肌体生理内环境稳定功能的重新调整,提高人体承受生理负担的能力,使各种心身疾病得到改善。据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饿透对神经官能症、早期高血压、低血压、单纯性肥胖、神经性厌食、异咽症都有一定疗效。

  再这里,还顺便介绍一下天师世家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

  究其原因据说是:(1)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2)乌龟。人们常说:“乌龟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3)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4)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自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道教还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

  吃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中国有句俗语:“吃饭大似官”;还云:“雷公不打吃饭人”。由此可见当人用餐时,他人是不应该去打扰的。道士斋堂用斋,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道众斋堂吃饭,名曰:过斋堂。过斋堂亦是道教宫观的仪范之一。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吃饭有很大区别。如:道士每饭必先供养,为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故每饭必先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养。是为结“三缘”之举。

  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但据闻,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三不吃”的规矩。既不吃牛羊、乌鱼、鸿雁和狗肉。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
第2个回答  2013-07-09
食物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食其传》所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养生(掌握十二时辰养生秘诀,四季养生精髓。);
易经养生(群经之首,从阴阳五行变化中学习养生);
风水养生(风水是一门择地而居的学问,是一种人性最真实的祈求);
道教养生(从收心求静入手,以达到返朴归真、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
禅门养生(明心见性,智慧超脱,东方禅洞彻心灵的深度智慧);
太极养生(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内外双修,身心并练);
藏医养生(系统了解藏医对生命的独特观点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养生理念);
食物养生(“民以食为天”向专家学习饮食科学,延缓衰老、防治疾病);
导引养生(动行与调气相结合,培育真气,舒筋健骨,平秘阴阳);
养生与修身养德(养生先养神,从古人的哲学思想中学习哲学养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