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最好有作品进行分析。。。

西方散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史,诗和文,就象长江和黄河一样,横贯于文这发展史中,事实上,散文的发展史同样是一部不断变动、分裂、衍化的发展史。我们看到,它的每一次创作高峰或者理论研究高潮都是伴随着创作主旨、创作手法、创作文体及创造理论、创作观念的更新而出现的。因此,我们不止要将散文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它的静态存在,更要将它放在一定的时段中去探究它的动态形成与变化。它的每一次分裂都可以视作它指涉境域的扩展,每一次变化都可以看做是散文创作和理论对以往不足的补充。这样就可以突破一劳永逸的散文范畴界定的研究惯式,使散文在不断的发展中充实它的文本和理论,最终形成弹性的良好发展态势,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也留下了若干仍需追问的问题。

20世纪的散文,比如小品文的发展,其中的“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1]的真声、真情、真趣,以及散文的兴起与繁荣这显然是与英国随笔有某些联系的,即中国性灵小品的发展,既得益于中国那深远悠长的历史渊源,也还得力于外国文学的输入,尤其是西洋散文的影响。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首次谈到国外有不少散文样式值得取法,有许多“中国从不曾梦见过的体裁”[2],此后,傅斯年首先引进"Essay"这一概念,将英国随笔导引进中国散文界。他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提出,散文“以杂体为限,仅当英文的Essay一流”[3]。但这些只言片语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发表,专门介绍和倡导试做Essay时,才引起散文作家的重视。他明确提出,“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性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民里最为发达,如中国所熟知的爱迭生、兰姆、欧文、霍桑诸人都做有很好的美文,近时高斯威西、吉欣、契斯透顿也是美文的好手”[4]。周作人的介绍,为正在探索创建现代语体散文的新文学作家打开了异域散文宝库的一扇大门,提供了新的参照系,此后中国出现了译介和取法西洋随笔的热潮,诚如一些文学史家所说:“德国尼采、英国小品文名家以及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王尔德等的散文诗译作,散见于当时大量的报刊杂志。当时的散文名家都通晓外文,无须借助翻译,可以直接阅读、揣摩外国散文珍品。我国现代作家在对英、美随笔,日本小品,德国格言式语录,以及俄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印度的散文和散文诗的译介中,丰富了散文的艺术手法,提高了表现人生的能力。外国散文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散文的成长”[5]。确实,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诸多作家,其作品都有西洋随笔的明显痕迹。

1928年,朱自清写作《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指出即使是认为现代散文源于明代小品的周作人,他所受的“外国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而其余的作家,外国的影响有时还要多些,像鲁迅先生,徐志摩先生”[22]。郁达夫此后也曾说过:“英国散文的影响,在我们的智识阶级中间,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也决不会消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潜势力。像已故的散文作家梁遇春先生等,且已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了,即此一端,也可以想见得英国散文对我们的影响之大且深”[6]。另一方面,外国散文理论对现代中国散文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继周作人之后,王统照根据美国文艺学家韩德的《文学概论》专著中有关散文的论述,写成《散文的分类》,介绍了英国随笔的特点及功用,胡梦华的《絮语散文》,既论述了絮语散文的重要特征,又综述了自蒙田、培根以来这一文体的承传变革。像这类概述英国随笔发展史的长篇大论,30年代还有毛如升的《英国小品文的演进与艺术》。理论译介方面最有影响的,是鲁讯翻译的日本文论家厨川白村之作《出了象牙之塔》一书。其中"Essay"和“Essay与新闻杂志”两节介绍西洋散文的篇章,成为我国散文作家和散文理论家经常引用的经典论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中国古典文学在各种西方理论、方法中多种演绎和阐述,并无蓝本可依,形成现在的规模.我国古典文学以其丰富的东方意韵、独特的民族风格早就流播于世界,而被他民族所吸收,融入他民族的文学之中,成为他民族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对西方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国古典文学研究所产生的种种效果,往往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文学西播史上,传播主体不尽相同,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更有较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决定了西方历代的移植研究有着种种不同的表现。尽管中国文学内容丰富,卷帙浩繁,西方学者还是不断地尝试为之勾勒整体的面貌。试举几例说明之。西文“literature”有“文献”、“文学”两种含义,但早时西方学者对这两种含义并不做严格区分。譬如绍特(W.Schott)的《中国文学述略》(柏林,1853)一书,是根据马瑞临《文献通考》的书目编写而成的;全书所涉儒经、道藏、佛典等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叙说,只有书末少量篇幅涉及纯文学。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的《中国文学简释》(伦敦 ,1867)较上一种有所进步,它采用《四库全书》体例,对大约两千种汉籍做了提要;它虽系书目著作,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21 道格拉斯(Robert K. Douglas)的长文《中国文学》,基本上名实相符,绝大部分介绍文学内容,其中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类均有涉及,但详略很不一致;作者还试图交代某些作品所处的朝代,但也十分简单.西方洒脱,中国严谨 .民族文化语境的差异,而呈现出方法、理论的不同,是两种既不同又相同的文学表现形式.
第2个回答  2013-07-09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西方的文学使中国文学洒脱,中国文学使西方文学严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