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何去何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06
中国戏剧何去何从?这是许多艺术工作者感到深深困惑的问题。到底是戏剧自身出了问题,还是观众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变化?《中国戏剧寻思录》超越了一般理论著作就题论题的论说形式,凝聚着作者对中国戏剧的深入思考,其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理论内涵是相当丰富而独到的。  在书中,廖全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进行全新思考,指出戏剧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不但从理论上回答了戏剧的起源、戏剧对于人类的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当代的戏剧的变革和发展的复杂现象也具有启示的意义。”(田本相《序》)因为它从理论上解除了一度流行的戏剧衰亡论、戏剧是夕阳艺术的理论根据。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戏剧是与人类共存的一门艺术。  作者廖全京早年著有《大后方戏剧论稿》,对中国话剧成就最高的阶段之一——抗战戏剧给予了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评估。如果说那是对话剧艺术进行了一个阶段性的分析,那么这本《寻思录》则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戏剧全面的探寻和思考。全书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之寻”,是对于中国戏曲史一些重大问题的探寻:第二部分“现实之思”,是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和戏曲的一些现象的思考。现实是历史的延展,历史是现实的借鉴。在思索与探寻之间,作者自己更看重的是思索——关于中国戏剧现实的思索。27篇论文中,“现实之思”有16篇,足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部分可以见出作者的学术素养,第二部分则无疑对今天中国戏剧的趋向有诸多启示作用。  在书中,作者针对戏剧思维与思潮等的理论问题,剧本创作、戏剧表演、戏剧整合等的实践问题都有精彩的论述,而尤为值得关注的乃是他对戏剧“整合”这一概念的推崇。在其宏观的文化人类学的戏剧视野中,廖全京通观中国古今戏剧的变革,对中国戏剧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推测。他指出:“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与异域泊来的中国话剧之间,开始出现了整合运动的轨迹。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戏剧形态,可以在这一整合运动轨迹的终端诞生。”廖全京认为,所谓中国戏剧的整合,归根结底是戏曲文化与话剧文化的整合。而戏剧与话剧的具体整合过程,则是由若干基本的环节组成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思维的整合,即思维方式、思维形态的整合。他指出,“所谓整合,就不只是各种舞台艺术因素简单的相加,也不是某种特定的艺术观念与特定的艺术手法的简单相加,更不是故作新奇的处理手法的无节制堆砌。整合乃是以一种坚定的文化信念和开放的文化意识,在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开拓性的戏剧艺术实践。”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戏剧的发展方向。从具体实践来看,他从剧本改编、导演构思、意象捕捉、舞台语汇、戏剧节奏等方面对话剧《死水微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戏剧整合的成功个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