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的由来?

如题所述

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出人头地 [ chū rén tóu dì ] 

【解释】: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译文】:老人要避让着道路,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扩展资料

出人头地近义词

一、卓尔不群 [ zhuó ěr bù qún ]

【解释】: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译文】:学识渊博,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出类拔萃[chū lèi bá cuì]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译文】:圣上对于人民来说;也一样;出于他们这一群人中;超出了所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0

中华成语故事集

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3
1057年,苏轼二兄弟同时赴京参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轰动一时。从此,苏氏父子名闻天下,世称“三苏”。

那一年,主考官是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正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应明道和致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他想借科举考试之机,选拔一批人才,以振文风。苏轼的文章写得洒脱豪放,风格浑厚,充满才气,欧阳修见了大为惊喜,准备点其为状元。那时考卷也是密封的,欧阳修反复推敲之后,觉得试卷的文风与他的得意门生曾巩相似,怕点了自己的门生为状元,受人议论,于是点了个第二。后来知道是苏轼的卷子,很是后悔。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很赏识,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出人头地”成语的来源。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06
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阅卷时,欧阳修发现一名考生的考卷一改文坛上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靡靡之音”,文章写得洒脱豪放,风格浑厚。读罢这位考生的文章,欧阳修大为惊喜,不由拍手称快。欧阳修本想将这名考生定为头名状元,但他看来看去,总觉得这位考生的文风与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有些相似。如果这份试卷的主人真是曾巩,作为主考官,把自己的门生定为头名状元,难免让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所以欧阳修思之再三,最终将这名考生定为第二名——榜眼。
第4个回答  2018-07-06

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成语典故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其三○(据《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九》引)

某启。承惠〈答苏轼书〉,甚佳,今却纳上。〈农具诗〉不曾见,恐是忘却将来,今再令去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罚金未下,何害?不必居家俟命。因出,频见过,某居常在家。吾徒为天下所慕,如轼所言是也。奈何动辄逾月不相见?轼所言乐,乃某所得深者尔,不意后生达斯理也。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在审批试卷时为苏轼华丽的文采所折服,同时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笔很像他的门生曾巩所写。为防徇私舞弊,那时考卷的姓名都被遮挡。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这篇文章为第二名。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

出人头地出处

1、明.陆采《怀香记.第三七出》:“书生俊杰真天纵,出人头地建奇功。”

2、《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禅师赶五戒》:“勉强送他学堂攻书,资性聪明,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

3、《醒世恒言.卷一七.张孝基陈留认舅》:“(过善)又因儿子不肖,越把女儿值钱,要择个出人头地的,赘入家来,付托家事。”

4、《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韶光短浅,赵聪因为娇养,直挨到十四岁上,纔读完得经书,赵六老还道是他出人头地,欢喜无限。”

5、《镜花缘.第二八回》:“他恐邻国再把音韵学去,更难出人头地,因此禁止国人,毋许私相传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