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彼得沙皇为什么要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为何俄国又再次迁回?

如题所述

1682年即位的彼得一世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决心要突破俄国被封闭在大陆一角的不利处境.1695年,彼得率军攻打土耳其.由于没有海军而受挫,无法夺取黑海出口.彼得痛感俄国的落后闭塞,决定亲自到国外学习西方的文明.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历代君主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并且是以一个普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进行出访的.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彼得化名下士彼得·米哈伊诺夫,出访瑞典管辖下的里加、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奥地利的维也纳,最后经波兰于1698年8月回到莫斯科,历时1年多.彼得同平民百姓吃住在一起.通过出访,彼得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俄国与西欧的差距,学到了各种新知识,明确了改造俄罗斯的思路和方向.彼得回国后,大力扩充军备,招募新兵,组建一支由外国军官训练的正规军.1700年,彼得率4万俄军攻打瑞典,被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1万瑞军打得狼狈败退.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彼得的斗志.他全力推行改革,准备与瑞典再战.他加强自己的权力,确立了俄国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注重扩展军事力量,实行征兵制,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33万人,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火枪和大炮.彼得开办造船厂,创建俄国第一支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由此被称为“俄国海军之父”.彼得重视发展经济,引进西欧先进技术,鼓励开办工场特别是冶金工场.到彼得去世时,全俄已有100多个工场.此外,还下令建立科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推进科研工作.彼得的改革,使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彼得一世决定在新夺得的土地上建立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1703年5月初,俄军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涅瓦河沿岸的土地.27日(俄历16日),彼得就下令在涅瓦河口的扎亚奇岛修建圣彼得堡要塞,后来改称为彼得—保罗要塞.彼得最初关注的是巩固要塞,建立对瑞典作战的坚固前沿阵地.以后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在几十个岛屿上建立起房屋.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将圣彼得堡定为首都.他邀请法国人勒布隆来为圣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设总规划.还邀请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国的建筑师来圣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种不同于莫斯科风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初建时,是一片沼泽草地,到处荒无人烟.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为圣彼得堡建设工地提供4万劳动力.彼得一世经常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到各个工地查看.改革使俄国日益强大.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由一个内陆国变为濒海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同年,参政院授予彼得一世以皇帝称号,即彼得大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荒野的河口兴建起一座10万人的大城市,一个新的、富有朝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不同.它完全是彼得一世根据他执政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对外战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圣彼得堡打开了俄国通往欧洲的窗户,成为推动俄国学习西欧的基地.马克思说:“仅仅对波罗的海诸省的征服并没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与其祖先的政策区别开来,都城的迁移才显示出他征服波罗的海诸省的真正意义”.彼得一世正是通过定都圣彼得堡来表达了他割断旧的莫斯科传统的决心,展示了他与西欧争雄天下的抱负.
彼得一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改革者,是世界列强之一的俄罗斯帝国的奠基者;
其次,从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这个角度看,彼得一世可以称作是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前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
尽管现在对彼得一世的历史地位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他推行的统治政策和改革措施却一直颇有争议.俄罗斯本土派学者们认为,彼得一世是俄罗斯民族基础的破坏者,他推行的政策导致俄罗斯社会的最终分化,因为这个制度本身是扭曲的,是不符合俄罗斯的历史定位的,从而埋下了此后俄罗斯社会生活动荡反复的祸根,包括二十世纪发生的历次革命和内战.甚至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和思想家亚历山大·普希金也对彼得一世颇有微词,提出罗曼诺夫王朝才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暴动者的说法.普希金的评价无疑是受到当时十二月党人革命影响,源于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尼古拉一世的独裁统治不满,有感而发,但矛头终究对准的是帝制本身,而这个制度,正是彼得一世一手打造的.
俄罗斯西方派学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彼得一世推行的欧化改革(尽管改革是通过高压手段强制推行的)和终生致力于俄罗斯的现代化,俄罗斯难免类似印度的命运,不但将遭到殖民统治,而且在相当一个长的历史时期都将因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向心力,沦为空有辽阔疆界的二流大国.历史不能用假设的观点来审视,不存在"如果.那么"的句式.人类历史发展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距离彼得一世叱咤风云已经过了足足三百年,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纵深,似乎足以给彼得一世的一生功过下个准确结论.纵观彼得一世登上历史舞台前和退出这个舞台后,对这两个时期的俄罗斯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之前的俄罗斯是一个宗教气氛和君主专制气息相当浓厚的国家,有着明显区别于欧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层面上的行为准则;彼得一世掌权后,用铁腕强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推行欧化改革,俄罗斯在短期内成功地一跃成为欧洲强国的同时,也成功地摧毁了原有的整个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彼得一世后的俄罗斯陷入了多年的危机,首先是政治体制危机,彼得一世的所有改革措施几乎全面倒退,恢复至零点.其后经过他女儿伊丽莎白女皇的努力,俄罗斯才成为近代历史上为我们熟知的信仰东正教的民族国家.对彼得一世的历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学术课题,不可能三言两语地把这件事说清楚.所以这里不可能过多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选择彼得一世生活轨迹中的点滴,来折射他的整个历史时代所呈现的光芒.大家都知道,彼得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和其他历代俄罗斯君主不大一样.一般来讲,做俄罗斯的君主,自打伊凡三世半公开自称沙皇,此后伊凡雷帝正式自称沙皇之后,做俄罗斯的君主是很辛苦的一个差事.比如伊凡雷帝,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典型的暴君,视人命如草芥,砍别人脑袋比割韭菜还痛快;但实际上伊凡雷帝终究如何,还很难说,对他残暴的描写,现在普遍认为有夸大之嫌.无论如何,伊凡雷帝绝不是一个昏君,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东正教徒,时刻以实现俄罗斯的富国强兵作为执政的终极目标.比如他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起床后花一个小时在教堂作祈祷,早饭后召集大臣们议政一直到中午,午饭后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接见各地来的领主和大公们,接见外国使臣,晚饭后还要到教堂去祈祷,这样日复一日,实际很枯燥,一个昏君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伊凡雷帝所处的十六世纪,强敌环伺,西有波兰立陶宛王国,南有克里木、阿斯特拉罕、大小诺盖汗国,东有喀山汗国,加之俄罗斯当时还不完全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更像联合起来的分封建制的城邦国家,连统一的军队和行政体系都没有,哪个敌人打过来,都有亡国之虞.所以在伊凡雷帝统治期间,鞑靼人的骑兵不止一次兵临莫斯科城下,还有一次被人家打进首都,莫斯科被夷为平地,如果不是沙皇跑得快,自己差点也成了鞑靼人的俘虏.所以那个时代做沙皇不但枯燥,而且还是高危工种.伊凡雷帝死后,留里克王朝中断,出现了混乱时代.这时候做沙皇更危险,从戈东诺夫开始,没有一个沙皇得到善终,不是被人毒死,就是被砍头.当年俄罗斯全地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也就是彼得一世的爷爷,选举他来做沙皇,米哈伊尔竟然百般推托,死活不肯同意,差点就跪地哀求人家放他一马,不要让他去做沙皇.后来米哈伊尔虽然贵为沙皇,但是竟然连自己的婚事也说了不算,不但心爱的女人娶不到手,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最后闹得到奉旨成婚,娶了个陌生姑娘当老婆,这个沙皇做得实在很窝囊.米哈伊尔最后也是郁郁寡欢,无疾而终.等米哈伊尔的儿子阿列克谢做了沙皇,更是勤勉有加,纵观世界各国,像他那样修身严谨,生活简朴的君主,恐怕绝无仅有.著名的俄罗斯文化史研究者伊万·扎别林在二十世纪初出版的一本书中,详细描绘了沙皇阿列克谢每天的饮食起居情况.阿列克谢虽然住在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但是只占据了三四个房间,他的卧室也只有十几平方米,内部设置和普通民居没什么两样,只有书房的椅子做工精良,镶嵌了黄金宝石,显示出主人的沙皇地位.他平时的饮食也很普通,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每到斋月,更是严格遵守教规,不沾一点荤腥.沙皇通常早晨四点钟起床,日日政务缠身,如果有什么重大的国家典礼和宗教仪式,沙皇也必须出席.彼得是沙皇阿列克谢宠爱的幼子,每次看到彼得,阿列克谢都要送给他玩具还有其他的什么礼品.阿列克谢的整个生活就是一个严格按照东正教教义编写的日程表,你想做一个俄罗斯的国君是不是很辛苦.等到了彼得这一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小彼得虽然被尊为第二沙皇,但并没有掌权,也没有住在克里姆林宫里,而是和母亲纳塔丽娅·纳雷什金娜被送往莫斯科东北郊区的一个村子居住.彼得自小就无拘无束,喜欢玩打仗游戏,还结交了一大批外国朋友,大多来自瑞士、普鲁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他也是附近外国人聚居区的常客.这样彼得从小就习惯了自由的欧式生活方式,喜欢热闹,喜欢喝酒,跳舞,玩游戏,很早就交了个德国的女朋友,安娜·蒙斯,总之对俄罗斯文化和宗教没什么深厚感情.尤其是成年后,彼得已经掌握了实权,去欧洲游学,看到很多先进东西,就很想把俄罗斯也变成欧洲那样.所以彼得对传统的东正教不感兴趣,教会的规定对他一点作用也没有.在生活方式上,彼得和父亲阿列克谢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彼得一生波澜壮阔,有很多事情值得注意,值得研究,俄罗斯有太多的"第一个"同彼得一世有关系,但实际上他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推行了众多改革措施,奠定了现代俄罗斯的发展基础;二是打败了欧洲强权瑞典,和土耳其争夺黑海,使俄罗斯成为帝国.追问

谢谢

还有一个问题请你回答,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后,这个地方作为首都持续了多长时间,后来为什么又迁回莫斯科?

追答

当时的俄罗斯属于内陆国家,彼得大帝急于发展海上贸易,以及发展强大的海军,迫切需要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所以经过与瑞典及周边势力的争夺,获得了波罗的海沿海的不少地区,并建立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首先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而他也当之无愧的称谓俄罗斯的海军之父。把首都迁到圣彼得堡,为了巩固俄罗斯海洋实力。

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海上贸易,以及发展强大的海军已经不是当时苏联最重要的目标,而发展国内的工业建设是当时最主要的目标。
莫斯科有当时雄厚的工业基础。在1910年莫斯科6%大企业中集中了大约49%的工人。在那段时间里,超过500或更多的工人被认为是大型的企业。在工业大发展阶段,外国的资本工业大量涉入,莫所有的化学企业和电子技术企业都掌握在外国财团的手里。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莫斯科大力发展了汽车制造业(从车床制造到手表制造),从轴承加工到小汽车生产,纺织加工,它极大地推动了金属加工业的发展。
所以列宁又把首都迁回莫斯科,有利于加快苏联的工业建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