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戚继光说抗捼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如题所述

首先来看戚继光自己的态度。戚继光在他撰写的军事学名著《纪效新书》里,多次提到抗倭是为了“保障生民,捍御内地”(《纪效新书·总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保家卫国、捍卫和平。
很明确,在亲自领导、参与了这场抗倭战争的戚继光自己看来——这一场抗击倭寇的战争,就是一场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

我们知道,戚继光年轻的时候就对明朝的国防危机分外关注,他在北京准备武举考试的时候就写过《备俺答策》,后来,他又被兵部派往北部蓟辽前线巡边了好几年,按道理,他应该最关注的北方抵御蒙古族后裔的战争。
可是,我们在戚继光从军以来到他到浙江抗倭以前这十年里,我们看他的作品,看他写的诗,反而会发现他最关注的反倒是南方的抗倭斗争。
我在节目里列举过他刚刚从军时写过的一首特别有名的诗,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一句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注意,这个“海波”虽然也可以泛指所有的 疆土,但我们知道它首先应该指的是“海疆”,也就是沿海的疆域。蒙古人的进攻都在塞北、关外,当然谈不上“海波”。那么,这个“但愿海波平”当然指的就是 沿海地区的抗倭斗争了。
所以,戚继光在山东的时候还写过一句有名的诗,叫“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戚少保年谱耆编》)。意思是说自己时刻不敢忘记国家的危亡,要用实际行动和努力来报效国家,从而不辜负大好青春年华。
那么这个国家的危亡到底是什么呢?
这句诗里有个提示,就是“遥知夷岛浮天际”。就是因为知道有个“夷岛”在那儿,所以戚继光才说“未敢忘危”。说明这个“夷岛”就是戚继光“未敢忘”的那个“危”,也就是戚继光认为的危机与危险所在。
这个“夷岛”是什么就不用说了,东夷之岛,自然指的就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戚继光早在四百多年前就预感到对中国威胁最大的不是北方的蒙古铁骑,也不是西南的农民暴动,而是大海深处那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岛。
我们说后来给中华民族带来最深重灾难的,恰恰是日本的数次侵华战争,这也可见戚继光的远见和卓识。

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即对于有些学者提出的“明代嘉靖时期的倭寇之乱不能算是一种侵略战争”的观点应该怎么看。
我总结了一下,这类观点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论据。
一是从人员组成的比例上看,明代所称的倭寇包含了很多人,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甚至还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盗。而明代有些史料里曾经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 法,即其中的日本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倭”,只占十分之三左右,而其他的“假倭”却占了大多数。像作为正史的《明史·日本志》,就有此类记载。
二是从组成人员的关系来看,所谓“真倭”,也就是日本人,在倭寇群体中并不占领导地位,相反,倒是很多中国人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而日本的浪人和武士往往 只是充当了他们的打手。比如说最有名的倭寇头子王直,他甚至在日本平户占山为王,很多日本武士和浪人都成了他的雇佣兵,是给他打工的。既然日本人在倭寇里 只是工具,那么好像这场倭寇之乱就不应该算是外族人对我们中国发动的侵略了。
三是从造成倭寇之乱的形成原因来看,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也就是禁止海上贸易政策是导致倭寇之乱的诱因。这些学者从十六世纪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所谓海 洋文明的扩张说起,认为明朝政府禁止海洋贸易是背历史潮流而动。反之,沿海的中国商人和日本的大名之间因为要进行海上贸易,才相互勾结到一起,才有了倭寇 之乱。于是,有些学者居然认为,这其中多少还有了点反封建和反闭关锁国的进步意义。

说老实话,我个人开始看到这一类文章的时候,真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奇谈怪论,骇世惊俗,我觉得根本原因都在于把创造、创新的学术研究和“故为惊世之语”混为了一谈。
就倭寇的问题来说,个人以为以上三个主要论据,根本都站不住脚。
第一,人数问题。
以人数比例来确定一场战争的性质,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逻辑。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知道伪军的总数前后加起来有将近250万人,甚至一度比关内的日军人数还要多,难道能说这场陷中华民族于深重灾难之中的日本侵华战争就不是侵略了吗?
荒唐!这简直就是一个极其幼稚和错误的逻辑。
而且明代史料中有关真倭占倭寇十分之三的说法,也只是个笼统地说法。我个人查证了一下,发现这种情况,也主要是在倭寇之乱的早期。自嘉靖三十七年,也就是 公元1558年倭寇之乱大规模爆发之后,从史料的明确记载来看,戚继光和俞大猷所部剿灭的倭寇大抵以“真倭”居多,也就说明在战争中他们面对的主要还是日 本武士与浪人。所以,连当事人如戚继光、俞大猷都坚信这场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斗争,想不到如今有些人却能说出否定这一历史事实的梦话。
第二,人员关系问题。
表面看上去,很多日本浪人、武士还有海盗,都是在一些汉奸,也就是中国人的指挥下劫掠东南沿海一带的,这些汉奸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直、徐海、陈东、叶麻这些 人。但深入查证史料,我们会发现这只是种表面现象。对于这一点,《中国思想家评传》系列中《戚继光评传》的作者范中义先生用详实的史料作出非常严谨的论 证。论证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但他的结论是:
首先,作为真倭的武士、浪人、海盗,甚至是商人,他们背后都有日本国内的国王、大名撑腰,这是他们真正的依附关系。
其次,史料证明像徐海、陈东、叶麻这些人事实上也受到日本国内的大名控制。
再次,像汉奸中做的最大的王直,虽然最终能摆脱日本大名的控制,但他也并不是像有些史料里说的那样,反过来能控制日本国内的诸侯。他和日本国内的大名之间 也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也就是说王直可以说是日本国内各个诸侯在华侵略的最大的代理人。虽然这是一场代理人战争,但这丝毫不能改变这场战争的侵略本质。
所以说像王直、徐海、陈东、叶麻这些汉奸,不仅勾结异族来犯我中华,还给后人留下了扭曲历史事实的障眼法依据,所以,更是尤为可恨。
至于第三个论据就更不值得一辩了。
不论资本主义和海洋文明怎么发展,强盗就是强盗,侵略就是侵略,这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好扯不清的呢?
明清两朝是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这只能说明当时统治者的昏暗,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去侵略另一个国家的理由!如果说这种越俎代庖的理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远到鸦片战争,近到伊拉克战争岂不是都不是侵略了吗?这哪里还有天理呢?
所以所谓的“明代嘉靖时期的倭寇之乱不能算是一种侵略战争”的观点,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提出这种观点来,我个人以为,也是极其荒谬的。

最后,再举一个最最简单、也最有力的例证。
所谓“倭寇之乱”,关键何在?
关键当然是在“倭寇”两字。
事实上,“倭寇”这个词最早还不是我们中国人提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朝鲜的一个碑文上,是指“日本侵略某地”就叫“日寇某地”,所以我们抗日战争的时候称 日本鬼子叫“日寇”。它本来是一个名词加一个动词,后来因为用的很频繁,就固定成一个名词了,所以不论是“倭寇”还是“日寇”,本来这个词里就有明确的 “侵略者”的含义。
至于用到“倭”这个字,那纯属是一种反侵略的情感和情绪的发泄。
在“倭”这个字里,“委”是声旁,但也有会意的功能。“委”最早是什么意思呢?是曲折的意思。所以古汉语有个词叫“委曲”,就是形容事物曲折的样子,所以 后来形容心情的曲折就有了个延伸词叫“委屈”。《说文解字》里说“委,随也”,“随”也是曲折的样子,但是怎么个曲折法呢?《释名》里说“委貌,上大下小 也”。就是上面大、下面小,看上去,是一种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很压抑的形状。“倭”字的单人旁好理解,就是指某一类人。
那么,“倭”是哪一类人呢?
是长相上比较“曲折”的一类人。
怎么个曲折法呢?
即上大下小、不合比例的一类人。
所以你看“矮子”的“矮”也是从“委”字的。所以,电影里叫鬼子都叫小鬼子。“倭”这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对侵略者仇视和鄙视的情绪。所以,“倭寇”性质为何,自然不言而明。

所以,为啥要打仗?干嘛要抗倭?
答案不言自明——
保家卫国!
反侵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4
试题答案:【答案】戚继光抵抗的是日本倭寇,属于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只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无侵略反侵略可言。因此,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试题解析:【解析】戚继光抗倭与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本质区别在于抵抗的对象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