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彪之传全文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晋书·王彪之传

原文: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转吏部尚书。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①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②。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注释①恒温,东晋权臣,曾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②纲纪:文中指公府及州郡的主簿。

王彪之(305-377):琅琊(lángy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名臣,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散骑常侍。
须鬓:胡须和鬓发
除:拜受。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官职名。
从伯(cóng bó):父亲的堂兄,堂伯。导: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权臣,书法家。
选官:主管铨(quán)选的官吏,如旧日的吏部。佐:
处于辅助地位的官员,僚属。
邪(yé):语气助词,表判断。
多少:这里指官位高低。
足计:值得计较。
自当:自然应当。
超迁:越级擢升,破格提拔。迁:升迁。
太守: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但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郡:
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从兄:同祖父的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诣:到。州:扬州府。
收:拘捕。付:交付。 


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为郎。多次升迁后任尚书左丞、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诉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上奏皇帝后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身无王爵,不归廷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这是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任抚军,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王彪之回答说:“郊祀按惯例有大赦,我认为不合宜。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简文帝下令用秣陵令曲安远补任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朗补任湘东郡守。王彪之坚持个人意见不听从,说:“殿下当初任用曲安远,议论的人已经议论纷纷。句容靠近京城,怎么能用没有才能的卜术之人呢!湘东郡虽然偏远狭小,以前所任用的也没有奚朗这样的人,议论者认为他是全靠卜术才得以进用。殿下如果破格任用寒微之人,应当让有才得的人得到选拔。奚朗等人是平庸之人,确实不足以充任这样的职务。”不久长安人雷弱儿等诈称杀苻健,请晋朝派兵接应。当时殷浩镇守寿阳,就进军占据洛阳。正赶上王彪之因病回家,上书简文帝,陈述雷弱儿等可能有诈,殷浩不应轻举冒进。不久雷弱儿果然有诈,殷浩大败。简文帝笑着对王彪之说:“果然如您所言。您的谋划没有无误,就是张良、陈平又怎么能超过您、”后来任王彪之为会稽内史。在郡八年,豪门大族行为有所收敛,逃亡又返回的有三万多人。桓温镇守姑孰,威势使天子畏忌,四方官员表示敬意,都派遣上佐、主簿前去(拜访)。王彪之却说:“大司马的确富贵,朝廷既然有宰相,举动是否得宜应当向宰相询问禀报。表示敬意如果派遣主簿,那么向天子进贡又用什么呢?”最终也没有派主簿(前往)。桓温以会稽郡山阴县的折布米没有按时办好,郡中不弹劾纠正为名,上表请求免去王彪之的职务。王彪之离郡,郡里被贬谪的罪人未送州台的,全部赦免遣散。正好碰上大赦,降为尚书。因年老,上疏请求退休,下诏不同意。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赏析

文章精彩纷呈,王彪果敢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按照原来规定,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证。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7

《晋书·王彪之传》翻译: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

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

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

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

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

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晋书·王彪之传》原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公众号:语文教与学。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此文出自《晋书·王彪之传》。

《晋书·王彪之传》创作背景

王彪之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后升任尚书郎。镇军将军司马晞邀请王彪之任自己的司马。经多次升迁后,王彪之历任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职。

王彪之任廷尉时,遇上永嘉太守谢毅于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被周矫堂兄向扬州州府告发。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收捕谢毅,将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则以谢毅无爵位,不是廷尉职责以内,不肯接受。

后虽晋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但他仍然据理力争。时人将其比作西汉的廷尉张释之。后来举行南郊大礼时,辅政的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询问王彪之是否施行大赦,王彪之建议不比施行,以免助长平民趁每年郊祀皆大赦的机会犯罪。司马昱听从了他的意见。

之后,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亦对司马昱任官人选作出意见。[6]后又建议省却没有实职的官位,以提高行政效律,亦能较好考察官员的表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4

【晋书·王彪之传全文翻译】: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发都变白了。当时人们叫他王白须。最初拜官为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王导对他说:“吏部打算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的佐吏呀!”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候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王彪之就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后任尚书左丞、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作品原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词句注释】:

    王彪之(305-377):琅琊(lángy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名臣,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散骑常侍。

    须鬓:胡须和鬓发

    除:拜受。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官职名。

    从伯(cóng bó):父亲的堂兄,堂伯。导: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权臣,书法家。

    选官:主管铨(quán)选的官吏,如旧日的吏部。佐:

    处于辅助地位的官员,僚属。

    邪(yé):语气助词,表判断。

    多少:这里指官位高低。

    足计:值得计较。

    自当:自然应当。

    超迁:越级擢升,破格提拔。迁:升迁。

    太守: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但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郡:

    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从兄:同祖父的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诣:到。州:扬州府。

    收:拘捕。付:交付。 

    狱主:诉讼案件的当事人。

    王爵:爵位。料:管辖,处理。受:受理。

    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文字)。

    执据:据理力争。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西汉文帝(前203-前157)时廷尉,

    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

    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简文帝:司马昱(yù,320-372),晋穆帝时,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372年1月6日至9月12日在位仅仅八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为东晋第八位皇帝。执政:执掌朝政。

    谓:认为。


【人物生平】:

    刚正不阿

王彪之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后升任尚书郎。镇军将军司马晞邀请王彪之任自己的司马。经多次升迁后,王彪之历任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职。

王彪之任廷尉时,遇上永嘉太守谢毅于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被周矫堂兄向扬州州府告发。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收捕谢毅,将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则以谢毅无爵位,不是廷尉职责以内,不肯接受。后虽晋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但他仍然据理力争。时人将其比作西汉的廷尉张释之。后来举行南郊大礼时,辅政的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询问王彪之是否施行大赦,王彪之建议不比施行,以免助长平民趁每年郊祀皆大赦的机会犯罪。司马昱听从了他的意见。 

之后,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亦对司马昱任官人选作出意见。 [6]  后又建议省却没有实职的官位,以提高行政效律,亦能较好考察官员的表现。

    屡作建言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征西大将军桓温屡请北伐,而朝廷都不回应。桓温于是在再次上表北伐后便领兵东下武昌,此举令众人震惊,更有人劝当时被司马昱任用以抗衡桓温的殷浩离职退避桓温。面对如此情形,王彪之却劝司马昱不要让殷浩引退令晋穆帝孤立;又劝殷浩静观其变,先由司马昱写信给桓温诚心劝告,令桓温退兵,否则才让朝廷下诏,最差时才拒兵抵抗,不能自乱阵脚。最终抚军司马高崧为司马昱写信责备桓温,成功解决了危机。

永和末年,多次发生疾疫。按旧制,朝臣家中有三人以上染病后,即使本人无病,也能够百日告假在家。到此时,百官大多称家中多日染病,不入殿上朝。王彪之认为:“疾疫的时候,没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为这个不再入宫,那便使侍从匮缺,各官署也为之一空了。”朝廷同意他的意见。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开始北伐,并有诱结前秦雷弱儿等人杀死前秦君主苻健。雷弱儿等人假意答应并请兵迎接,而当时亦有关中混乱,苻黄眉奔关中的消息,令殷浩以为雷弱儿行动成功,于是于永和九年(353年)再度率兵北伐,进攻洛阳。当时王彪之就上疏司马昱,认为雷弱儿等必有诈,殷浩不应轻易进军。然而殷浩终因姚襄叛变而大败于山桑,退守谯城。事后,司马昱笑着对王彪之说:“事情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近来你谋无遗策,即使是张良、陈平也无法超过你啊!” 

王彪之及后转任领军将军,又调为尚书仆射,他都以患病为由推辞。朝廷改授王彪之为太常,领崇德卫尉一职。当时,有人对谓简文曰:“武陵王(司马昱的四兄司马晞)的宅中大修器械,恐怕有非比寻常的密谋。”司马昱以此事询问王彪之的意见,王彪之:“武陵王不过想极尽驰骋田猎的乐趣罢了。希望您不要张扬此事,以安抚不同意见的人。”有人再次陈述与王彪之相似的意见,司马昱颇感喜悦。

升平元年(357年)十二月,王彪之升任尚书左仆射。次年,豫州刺史谢奕逝世,司马昱打算让桓温之弟桓云接任,并询问王彪之的意见。但王彪之则认为桓温已雄据东晋一半国土,若让桓云任豫州刺史,那重要外藩的兵权几乎都由桓氏一门掌握,并不妥当。司马昱颔首道:“你说的没错。”于是以谢奕之弟谢万接任。

    会稽善政

随后,王彪之改任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王彪之在会稽郡任职共八年,令当地豪族有所收敛,更有三万多户先前逃离会稽的人因而回郡定居。 

兴宁三年(365年),桓温移镇姑孰,声威震主,各郡都派了长史、司马、主簿等高级属官去向桓温表示敬意。只有王彪之认为向皇帝遣使和上贡都是派主簿,向桓温示好不可能像见皇帝般派主簿,最终竟然没有派人去。桓温于是借口称会稽郡山阴县的折布、米未按时到达,王彪之未予弹劾,故免去他会稽内史一职。王彪之离职前,赦免了郡中被获罪被贬的人。桓温以此为口实,派槛车押送王彪之至法司治罪。适逢朝廷赦免,仅被降为尚书。但当年十二月,王彪之又被升为尚书仆射。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创作背景】:

王彪之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后升任尚书郎。镇军将军司马晞邀请王彪之任自己的司马。经多次升迁后,王彪之历任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职。

王彪之任廷尉时,遇上永嘉太守谢毅于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被周矫堂兄向扬州州府告发。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收捕谢毅,将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则以谢毅无爵位,不是廷尉职责以内,不肯接受。

后虽晋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但他仍然据理力争。时人将其比作西汉的廷尉张释之。后来举行南郊大礼时,辅政的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询问王彪之是否施行大赦,王彪之建议不比施行,以免助长平民趁每年郊祀皆大赦的机会犯罪。司马昱听从了他的意见。

之后,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亦对司马昱任官人选作出意见。后又建议省却没有实职的官位,以提高行政效律,亦能较好考察官员的表现。


【轶事典故】:

    王白须

王彪之二十岁就须鬓皆皓白,当时人就称呼他为“王白须”。清代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将他与北宋名相杜衍(还未到四十岁,已须发尽白)并列,认为“气血衰则须发易白,每于此征年祚焉”。

    不计官位

王彪之早年任东海王文学时,他的堂伯、丞相王导就曾向他说:“选任官员时原本是打算让你当尚书郎,你有幸才能成为诸王的佐官呀!”然而王彪之则说:“官位高低不用计较,在适当时间就应担任。但越级升迁我就是不愿意。”于是改任尚书郎。

    谏营宫室

宰相谢安曾打算重新营造宫室,但王彪之则认为在现今宫殿作改建就可,不应在外敌当前的时期劳民伤财。然而谢安则说:“宫室不够雄伟,后人会说我们这些人无能。”王彪之答道:“掌理天下事,就当保国宁家,朝政允当,怎能以修筑宫室去表示有能呀!”谢安不能驳倒,所以王彪之有生之年都没有另建宫室

第3个回答  2022-08-15

原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22
《晋书·王彪之传》翻译: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
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
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
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
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
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晋书·王彪之传》原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公众号:语文教与学。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此文出自《晋书·王彪之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