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部贫穷状态和发展状况,和导致它贫穷的原因和因素

我需要做一份详细的报告,因此希望得到的资料越丰富越好。希望也有具体的例子和数目。我主要想知道的重点是他们的贫穷是否是应缺乏教育所导致的还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谢啦:)

贫穷的外部原因是
1,气候恶劣(寒冷干旱,缺水严重)
2,大多是山地
3,土地贫瘠,不适合经济作物农作物的生长(黄土高原
4,沙漠化严重(沙漠每年侵吞很多农用土地)
5,矿藏储量丰富,但是质量不高
6,交通不方便,造成运输成问题,也比较封闭
内部原因
1,少数民族多(新疆,宁夏等)
2,教育缺乏(学校少,好学校少,人口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开放程度不够)
3,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固有的观念导致(不愿意做生意,依靠土地,相对来说比较懒惰)

地区虽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较弱,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较大。以西北民族省区为例,据中国科学院1997年《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报告,甘肃和青海为“土地承载超载区”,新疆和宁夏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宁夏1985年的人口密度为61.3人/km2,而到了1996年则增至100.6人/km2,处于特困水平的固原地区人口密度为110人,是联合国沙漠化会议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临界B值7~20人的数倍。可见,目前西北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2.07%,高于全国9.08%的水平,尤其是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更为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这与对少数民族生育照顾政策有很大关系。人口的高出生率通常与早婚、早育、多胎生育相伴随。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又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即陷入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如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从1949年的404.24万提高到1998年的1073.24万,增长165.50%(其7中维吾尔族同期由329.11万增加到813.95万,增长147.32%)。宁夏的少数民族人口由1999年的373 676人增加到1998年的1 858 220人,增长397.28%(其中回族同期由372 642人增加到1 829 700人,增长391.01%)。其他藏、哈萨克、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都有明显增加。
可以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完全不存在种族延续的数量不足之虞。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地区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估不适合人类居住,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在西吉和海原两县的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8.07‰和19.29‰。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加大了西北的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1982年至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35.81%,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水平高2.27倍。人口的超速增加导致人均收入的下降。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统计,仅上述三项优惠政策,到1998年国家就对少数民族地区累计补助达168亿元。1980年,中央财政又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及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实行定额补助制度,上述三项优惠政策也计入定额补助中继续予以保留。从1980年到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获中央财政定额补助1400多亿元。1980年,国家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86年,国家设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和专项拨款政策全都保持下来。国家在1995年开始实行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中,对西藏等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以及其他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专门增设了政策性转移支付内容,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性) 倾斜,政策性转移支付额随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1998年,中央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近29亿元,占全国转移支付总额的48%。
国家对民族贸易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如1963年开始实行利润留成照顾、自有资金照顾和价格补贴照顾的“三项照顾”政策等。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适应和满足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用品的需要,国家不仅确定了涉及服装、鞋帽、家具、绸缎、食品、生产工具、手工艺品、装饰用品、乐器等16个大类、4000余个民族用品品5种,而且还采取建立专门生产基地、优先保证生产资金和原材料供应、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运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可惜,这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全部被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 此外从漠河到腾冲线是中国人口的分布线。分布线以西降水稀少,气候恶劣,制约了人口增长,西部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到现在低水平的人口规模,就是水和环境的制约。西部早已经到了人口增长的零界点。
此外某些少数民族的不严格计划生育,这样的后果是有一大批缺乏文化的人的存在(因为生育一个人的成本低,但教育一个人的成本高);你学你的世界性的汉语,我要普及双语,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本民族的和汉语都未学好,这样的人根本不能溶入主流社会,也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当然市场经济给予人的好处他享受的就少了,这就有了贫穷.,一方面小孩的时间是宝贵和有限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小孩却要在见识本来已经很少的基础上在单位时间内要接受双语的教育,结果是汉语的掌握不能让他通过这种载体求知,甚至于正常理解;本民族文字的掌握使用又限于很狭隘的范围,这种知识结构不要说接受挑战,打工都成问题.不进则退,
退却的结果是他所拥有的精神和物质都处于一种原始的战斗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3
首先我想说,既然你在做报告,而且要详尽,就得自己身临其境得到第一手资料,道听途说总是有出入的。中国西北部的贫穷不是朝夕之间形成,它有自身的地域限制,历史原因等等。现如今,形容这些地区无外乎是地大、物乏,在供与求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没有人愿意与贫困相伴一生,很多人倒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为什么甘肃有名的穷地方会宁会在教育界出名,难道那里汇聚了所谓的教师精英团队,难道那里的条件比大城市还好?······如果说成功后总要找出一个理由,那最直接的就是:改变命运!所以建议你如果想据实写出原因,就请亲自深入吧。
第2个回答  2013-06-23
没有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