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燕乐的发展

详细的说它发展的经过哦 越详细越好

 隋唐燕乐是泛指宴享娱乐的歌舞。标志着唐代乐舞文化的高峰,主要就是由乐舞伎人表演的。其形式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队伍之庞大,以及在社会上流传之普遍与深入,都可以说是既空前又绝后的。隋唐燕乐各类作品在各种表演场舍使用的乐队,因胡乐系统多种乐器类型的加入而得以相当的充实和丰富.乐队编制及其演奏风格亦因之多姿多彩。本文从燕乐乐队编制角度,对隋唐燕乐乐队的乐器使用、乐队编制以及乐队编制特征等进行窥探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成为它的主要标志。所谓燕乐是因为常用在宫廷宴会(燕:通宴)上而得名,后来也泛称隋唐新兴起的音乐为燕乐。隋唐燕乐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座巍然高峰。虽然其启于隋兴于唐,但其对后世的词乐、曲乐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唐宋曲子词之「曲」,宋元曲之「曲」,皆源于隋唐燕乐,也是隋唐燕乐发展衍变的结果。

燕乐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等,其主体是歌舞音乐。歌舞音乐中,大曲(包括法曲)又居于重要地位。燕乐大曲较以前的相和大曲和清乐大曲更细致,更复杂多变,其结构也庞大得多,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燕乐在乐器运用上也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以琵琶为中心,同时引用诸多从边疆和国外传入的新乐器。

隋唐燕乐(泛指宴享娱乐的歌舞),主要就是由乐舞伎人表演的。其形式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队伍之庞大,以及在社会上流传之普遍与深入,都可以说是既空前又绝后的。娱乐性更强的是坐、立部伎和歌舞大曲。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规模较小;共六部。立部伎共八部,在堂下表演,规模较大。主要节目有《破阵乐》、《庆善乐》、《圣寿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等。《新唐书.礼乐志》载:太常(主管乐舞的大臣)考核坐部伎,不合格的转去立部,立部也不行,就送去学雅乐。可知坐部伎人的艺术水平是最高的。

唐朝盛时,隶属宫廷乐舞机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等乐工舞伎总数竟有数万人。开元二年,唐玄宗把演出燕乐的伎工从太常寺分离出来设立了内教坊,又在长安、洛阳两地设置了四处外教坊。另外,宫中还有特选的尖子三百名,由玄宗亲自参与培训排练,人称「梨园弟子」或「皇帝弟子」──这也是我国戏曲界习称「梨园行」,演员称「梨园弟子」的由来。

燕乐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对宋、元以来的词曲、戏曲、说唱、器乐等诸种俗乐也具有影响,所以现代也有人称之为俗乐二十八调或简称二十八调。燕乐二十八调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在一个调域的七声音阶中只选用re、mi、fa、sol四个音作为调式主音,隋唐宫廷音乐理论将其分别称为羽、角、宫、商。这四种调式可处在七个调域中,传统称之为七宫、七商、七羽、七角,共二十八调。由于宫廷雅乐理论的偏见,这套宫调系统中不见征调,但征调式的曲调在宫廷燕乐的实际表演中是存在的。

由于年代悠远,古代典籍中燕乐数据所存甚少,且又零散,专论燕乐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同时提出与之相关的“琵琶定调,横笛定律”、“一组(队)之中,兼有两制”的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