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下级应该怎样保持距离?

如题所述

  有人说,要想获得晋升,关键在于你和老板关系够不够好,而搞好关系的奥妙之一就是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也有人说,公司里最忌讳员工和老板关系密切,这样等于“自寻短见”:同事误会你、鄙视你、孤立你,马屁精等高帽子免费送给你,升职、加薪这些事情,让你触手可及却往往失之交臂。同事不服你,再怎么着,老板也不会因为你而得罪所有员工吧……
  这些都是风行职场的,“老板和员工最佳关系”的不同版本。什么时候,老板与员工应该打成一片呢?老板与员工之间的“距离”究竟能不能产生美呢?员工要不要通过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来获得晋升?在公司内,员工和老板的亲密程度该怎么把握?记者对一些白领进行了调查采访,并根据各自的不同观点,把大家分成“亲密派”和“距离派”两个方阵。同时邀请职业顾问进行了点评。
  赞成票  我喜欢亲密无间
  老板篇:喜欢纯粹的融洽关系
  ▲人无完人,假如你生活中的一些坏毛病被员工知道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影响你和这个员工的关系吗?
  北京某时尚杂志社社长王女士:其实,老板们聚在一起时,偶尔也会拿类似这样的事情开涮。比如,某老板有痔疮,被员工发现了;某头儿有了婚外情,不小心被员工撞见了等等。对于我来说,我是赞成打成一片的。所以,让员工融入自己生活圈子前,我就做好了这些心理准备。以前,老板还有点神秘感之类的,现在都不讲究这些了。都是凡人嘛,所以我的员工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人,要是没有了毛病,那就不是人了。
  ▲你愿意员工进入自己的生活圈子吗?为什么?
  北京未来文化公司董事长阳光先生:愿意。我赞成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个时候,我也是这个团队里面最普通的一名员工。第一,这样才有凝聚力;第二,公司有家的温暖,这是任何高薪都没有办法达到的效果。
  ▲你认为,老板关系、员工私人生活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
  外资企业总裁王先生:保持一种非功利性的私人关系。我不喜欢员工别有用心、见缝插针地遁入我的生活圈子,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半年前,我邀请了公司销售助理参加太太的生日宴会并做些协助工作。事后,有位助理大肆宣扬道听途说得来的我和太太的生活细节,添油加醋,并以此来显示和老板关系的不一般,来抬高自己在公司的地位。这种做法其实愚蠢之至。
  员工篇:亲密给我职场安全感
  ▲你愿意主动进入老板的私人生活圈子吗?为什么?
  北京某化工企业会计筱云:愿意。如果老板能接受,我会很乐意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我会感到很幸运。因为至少这表明,我和老板关系很融洽。我身边不少朋友离职的很大原因,不是因为薪酬也不是因为发展前景不够广阔,而是和老板的关系相处不融洽。平时磕磕碰碰不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很不利。假设,每天带着不愉快的心情上下班,那简直比杀了我还难受。所以,我非常看重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我不一定要从中获得什么功利性质的好处,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磨合,我会获得一种激励感,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新应聘到某公司,发现某老板很热诚地邀请你参加他的很多私人生活聚会和活动,你会高兴地接受吗?你会有哪些想法?
  某日企人力资源总监蔡一青:我会很高兴接受的。我会认为这个老板比较善于接近,比较贴近员工;老板认为我不错,才肯带我进入他的私人生活圈;这个老板很Open,以后工作起来,可能会更直接更顺利。
  ▲如果在和老板一起参加某个你们都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你无意中发现老板原来有“香港脚”,还引来了旁人的责难。老板面露尴尬之色,这时候你会怎样?
  湖南出版集团编辑王刚:如果我当时也正忙着换衣服或者别的事情,我会装作不知道;如果实在无法回避,我会很无所谓的样子。事后,找一些治疗的药方,以合适的方式给老板,表示一下关心;或者当时干脆大方地笑笑,然后说自己曾经也“脚臭”过,不过现在痊愈了。老板的注意力肯定会被后边的话吸引过来,因为我会马上告诉他(她),我是怎么“治好”的。当然,前提是你也要懂一点才行。
  ▲请你用一首歌的歌名或者一句话概括你喜欢的老板员工关系的状态。
  某网络公司销售经理阿兰:就像一条船上的两只蚂蚱。
  反对票 保持距离我所愿
  老板篇:我怕被揭短
  ▲请列举不愿意员工进入自己生活圈子的理由。
  上海音像文化公司老总刘青:影响威信,谁能保证自己生活里不出什么丑,传出去了还得了?
  北京私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不想给员工以幻想,让他认为除业绩之外还有表现自己才能的不正当途径。
  广州律师事务所所长杨先生:所谓商场就是战场,一不小心透露的信息很可能就出大娄子。
  上海外贸公司总经理陈先生:我是老板他是员工,当然应该有高下之分,不能混在一起,尤其是我这么大的企业。
  三里屯酒吧老板一朵女士:可以接受我预先设定的小部分活动。比如说在我家门前的草地烧烤,找人力资源经理安排一下,劳资同乐。但是不能让我的员工天天在家门口搞活动,那样我无法忍受。
  ▲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欢的老板员工关系。
  民办大学校长范则:爱有多深,恨有多深。
  员工篇:我不希望24小时都像在工作
  ▲你愿意主动进入老板的私人生活圈子吗?为什么?
  外企销售专员谢竹:不会,太麻烦了,会影响自己的私人生活。上班已经够累,下班还要当上班,24小时都工作,那我可受不了。
  某日企人力资源总监蔡一青:不愿意。因为,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环境或者说两个阶层的人,没有共同的话题或共同的朋友、爱好等。也没有这个兴趣。而且,老板与员工,应该有一些神秘感在中间的。如果完全透明,在工作中也不太好。
  ▲如果你新应聘到某公司,发现某老板很热诚地邀请你参加他的很多私人生活聚会和活动,你会高兴接受吗?
  外企销售专员谢竹:我会先试着接受看看。但是我会观察老板的行为风格,他(她)是只对我这样,还是对所有新员工都这样。如果对所有新员工都这样,我觉得老板有些过度热情;如果只对我这样,我会怀疑他(她)的动机。
  ▲用一句话来形容你喜欢的员工老板关系。
  外企销售专员谢竹:适当关心,谨慎介入,决不参与。
  ▲你认为,老板关心员工私人生活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
  某日企人力资源总监蔡一青:不远不近,若有若无的感觉。既让你了解他生活的一面,但又不完全知道。每个人的私生活其实都不应该完全公开,那是属于自己的。工作的一面是展现给同事的,生活的一面和私人的一面是展现给朋友或家人的。不同的世界,要有不同欣赏的人、不同的分享对象。我希望我的老板有些神秘感。
  专家点评:走好平衡木有妙方
  在线专家:范广,清华大学MBA,广州成功无忧职业规划工作室首席咨询师和职业顾问。
  什么情况下,比较适合老板让员工融入自己的生活圈子呢?范广告诉记者,一些规模小的公司,往往带有老板自己的文化风格和特点。一些处于创业阶段或者不太规范的公司里,老板利用和员工的私人关系来达到管理目的,往往比较常见。而规模较大、运转相对正规的公司,也就是说当老板和员工关系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影响不起决定作用的时候,老板可以不用注重这些细节。
  通常情况下,老板主动邀请员工参与自己的生活派对等,暗示着什么?这也是让诸多员工困惑的问题。老板的热情有时候如同一块烫手的山芋,接与不接都让人左右为难。对此,范广认为,首先,这表示老板对员工的一种信任。其次,这个员工可能是老板近期的重点培养对象和目标。再者,工作中的人,容易给自己戴上一层面具,老板可能是希望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深度了解这个员工,这也是一种管理方式。
  ▲员工与老板关系疏远,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职场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常被称之为“权力距离”。有句俗话:权力距离越近,员工被提升的机会也越大。比如,总经理秘书,她级别不高,但影响力很大。因为离老板最近,所以她的某些信息非常容易被同事误以为是老板的意思。如果员工想在管理方面有突破和发展,想在公司赢得影响力或者取得管理方面的职位,应该多和老板交流,保持较好的来往。如果对于老板的好意,一直冷对,甚至拒绝老板的正常私人邀请,那么估计晋升的机会离你不会太近。
  ▲员工如何分析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
  首先,看公司的文化类型。同事之间是不是普遍都关系融洽?上下级之间普遍容易打成一片还是彼此距离明显?比如说,很多公司的老板本身就希望和员工保持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而且把这个视为一种管理手段,对员工直呼英文昵称等,这样的氛围就比较适合发展朋友式的老板员工关系。员工能有机会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未必不是好事。
  其次,要看所谓的眼缘。如果自己和老板投缘,而且和老板的私人关系不会引起工作上的不方便,员工可以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
  ▲如何把握和老板关系的度?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文化适合,你喜欢这个公司,老板也愿意让你融入的话,员工应该和老板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是让老板全面地了解你、放心使用你的大好时机。
  如果企业处于斗争激烈、帮派林立的境地,你接受老板的邀请,可能会被别人贴上一个标签:你是老板的心腹,从而受到另一个帮派的排挤,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个时候你就要慎重考虑,以免深陷不必要的人事斗争当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9
 在企业管理界,日本企业具有明显的森严等级制度,上下级之间必须各就各位,管理者在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权威是何等的巨大,日本企业在世界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还有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以及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君王与臣子们之间刻意保持的距离等。这种鲜活的案例,让人不由得不相信“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才能树立权威”这样的观点。

  接下来的几天碰撞里,我一直都坚信自己代表正方必胜,我部门的同事也没有罗列出让人信服的案例和理由出来。但是,我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真能建立权威吗?最后,针对辩论赛我写出了自己的四辩陈词,具体如下:

  一、在任何时代,只要存在组织,就存在竞争,而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如何做到上下同欲呢,那就是必须上下级之间减少距离,统一思想和意志才能战胜对手。由此可见,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明白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的好处。

  俗话说,“众志成城,坚不可摧”,同样也说明了“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才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的道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彼得·圣吉先生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大家共识,其中“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团队学习”、“深度汇谈”等内容都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森严的等级制,消除上下级之间原来刻意保持的距离和存在的隔阂。

  而且,我们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沟通和理解是建立威信的必要条件,如果上下级之间刻意保持距离显然会造成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就如作战,如果上下级之间刻意保持距离,战士不知道是进还是退一样,肯定会连吃败仗,这样指战员肯定无法在战士们心中建立权威。在企业中也是如此,这样就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阻力,无法完成企业目标和任务,从而也就无法建立起权威,这充分证明了正方观点“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才能树立权威”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我方所说的不保持距离,并不是对方所说的“不要距离”或者“不存在距离”,相反我们承认“上下级之间存在距离”这一现实,但我们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融洽组织或团队内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拉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推行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准确传达完成任务的各项指令,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激情,才能真正做到“治理有方和指挥有度”,这样的上级当然会在下级之间树立起权威。

  三、刻意保持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将会导致管理层级的增加和信息传递的失真,增加管理成本,从而也会导致“低效管理”和“管理漏洞”以及“无止境的内耗”,在这样沟通不畅的企业里,企业在竞争中肯定会处于落败的地位,显然上级很难在下级之间树立权威。刻意保持距离,只会建立虚伪的权威,只会建立迷信和个人崇拜,绝对不会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四、刘少奇同志当年与清洁工人时传祥亲切握手,并且时传祥同志成为了人大代表,被传为佳话。刘少奇同志并未因与时传祥同志握手而有损他的权威,更无损他的形象,反而增强了他在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的威信。我们公司李兴浩董事长是最高领导,但他经常与普通志高员工交流,经常与一些员工交流思想,一直强调并且不断拉近领导干部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譬如今天我们大中小饭堂的改革和合并就是拉近距离的表现,但无损于领导权威的树立,这充分证明了这充分证明了我方观点“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就能树立权威”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正方观点“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才能树立权威”是站不住脚的,我方“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就能树立权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现在,我们中央和政府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也是主张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政府与人民之间不保持距离,强调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这样才会建立起上下级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威。

  从上面的四辩陈词来看,反方观点鲜明,案例经典,结合了古今中外著名论点和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有理有据。

  确实,从我们企业管理实践中,作为管理者,如果刻意保持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只会为自己工作的开展制造阻力和麻烦,“因材施教”、“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和“因势利导”等都要求上级必须与下级不要刻意保持距离,才能达成公司目标,实现管理的意图和体现管理的价值。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上下级之间不保持距离就能树立权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