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哀,是这样一个心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它来形容

如题所述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说完菩提,我们再说说这首谒子所涉及到: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个偈子各有侧重,神秀讲的是缘起或是叫做妙有或是叫做别相,是讲事。慧能讲的是性空或是叫总相,是讲理。“缘起”和“性空”是万事万物本体,也就是我们本性的一体两面,理事不二,不能偏执任何一边。

在运用的时候,应该将两位的偈子结合起来:
“菩提权做树,明镜假作台,本来不染污,说净亦尘埃。”

还有就是佛教是不二法门,强调的是心物的统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不能简单用唯心或是唯物来解释。

如果非要说是追求一种思维上无作为境界,那么这可以看成是在讲性空。单单讲性空是不正确的不全面的,偏执了一边,因为除了性空这个总相以外还有无量无边的缘起的别相,是无为无所不为的,是无相无所不相的。这也许就是很多人对佛教的一个偏执的认识。

如果非要说是讲一种自我否认客观世界,那是因为前面讲的我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是有偏执的不能圆满全面的看待,否认它不是舍弃它,而是要否认一种单一的认识,换成多元多角度的看待,这样才能看清事物本来面目。

-----回答你增补的问题:

1. 菩提可以简单看作是智慧和慈悲的圆满代称。

2. 【阿难】
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钜。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2
看透一切,无欲无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6-13
目空一切,说通俗点主是成熟的人!
第3个回答  2008-06-13
是一个佛学禅师所说的 意思就是四大皆空的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哀
菩提树 相传、就是佛祖成佛的地方
第4个回答  2008-06-12
无物无我,物我两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