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李清照的评价

当然是越详细越好啦

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其词作多发于腑肝之诚,始终充溢着坦率而又真挚的情感,她把感情的生命部份发扬光大,毫无扭捏之态。她集女性的柔情美、词人的理想美、性格的阳刚美为一体,委婉曲折,妙而含蓄,可谓“曲径通幽”。其艺术表现力之高超令诸多大家叹服。“多才多艺多情女,多苦多悲多难人”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生于1084年。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史学士和经学大师,“后苏门四学士”之一,微宗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其秉性刚直,从不趋炎附势;其母王氏是前朝状元王拱辰之孙女,亦善文。李清照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她天资聪颖,智慧过人。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自幼饱读经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一直成长在为人刚直,忠贞爱国的父亲身边,宽松的家庭教育使她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养成了她坦率、真诚的性格。她身上有着当时其它女孩子所缺失的欢快、活泼、纯真与开朗。这在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中就有体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开心的词。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划船外出游玩,沉醉于胜景美酒之中,以致“不知归路”。暮色降临,兴尽而归,却误进了密密的荷花丛中,急着赶路而拔开荷花,却惊起了群栖待宿的水鸟。瞑目而思,“落日”、“归舟”、“藕花”、“鸥鹭”伴着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飘然而来。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信手拈来而又匠心独运。“暮”、“路”、“处”、“渡”、“鹭”等仄声字一韵到底,节奏轻快,一个爽朗女孩脆声声的笑语随着晚霞映照的波光荡漾。千年之前,一个纯情女孩把她的笑声存在词中;千年之后,用心去读她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听到她那美丽的笑声。再如另一首不开心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蓼园词选》)。短短的三十来字竟用两人对话的方式婉转自然地将怜惜落花、惋叹春天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谨慎的问语,淡淡的回答,让词人感慨顿生……“知否?知否?”责怪之意溢于言表,不仅为感伤风雨之后凋残的红花,更是为海棠凋残之后仍不被关注。每一朵花都会在风雨之后凋谢,生命尽随风雨而飘逝,不被关注的生命怎么可能在经历“风雨”之后仍然“依旧”呢?词人不开心的心情毫无掩饰,也无须掩饰。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多少不被人珍视的才女佳作,不都随着“风雨”而消逝了吗?词人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时代,所以不开心。但她留下的作品和已经消逝了的作品却依旧像“昨日的海棠”那样美丽。再看另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和当时另一名经史大家赵挺之既是同乡,又是挚友。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赵明诚,谙熟诸子百家,贯通诗词文章。李清照十岁时,曾随父到京城赵挺之家玩,与赵明诚玩得十分投机。多情大概是才子们的天性,自此之后,清照心中再也抹不去三哥的影子。八年之后,李格非官拜礼部员外郎,清照又随父搬到了京城,其时她的心早已飞到了三哥身边。一日,李清照在花园中荡秋千,玩得全身是汗,连上衣都湿透了,干脆把鞋也脱了,就在这时听到“客人到!”,谁呢?莫非是三哥?竞横下心来想看个究竟。听到客人的脚步声后,她慌忙往厢房跑。忙中出错,别说头饰,连鞋子都没穿。刚到厢房门口,回头一望,恰遇上客人的目光,她忙用手中刚折的青梅遮住面庞,乘势躲进了厢房。于是写下了这首《点绛唇》。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又带几分顽皮羞涩的少女形象又跃然纸上。既凸现了她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坦率与真诚的独特个性!
就在李清照十八岁这年,她和赵明诚结成了夫妇。赵明诚非常佩服她的才华,称她“亦师、亦友、亦妻房”。封建时代才华横溢的女子找到了才情兼备、意趣相投的丈夫是很少的,李清照可算一位。婚后他们填词和诗、研究金石、赏玩书画,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和谐美满,无忧无虑。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到: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丹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词人用活泼、清新、浅俗的笔调,将一个醉心于爱情的幸福和欢乐之中的女性的娇憨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显露出她率性、爽快而又多情的个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这就是无忧无虑的李清照的前期生活。
俗话说,“花无百日好”。在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李格非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李清照也因此受牵而随父还乡,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这种情感体现得最明显的是《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一改以往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情思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景为情语,“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全部融进了浓浓相思之情、离别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词人心中隐隐作痛。用语坦率、真挚,表情热烈、大方,毫无扭捏之态。诚挚的内心剖白让人体味到其爱之深、思之切、情之痴,是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又如另外一首《醉花阴》所写: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与丈夫分别后的重阳节总也晴不起来,以致“薄雾浓云”布满了整个天宇。任它“瑞脑香消”,任它“把酒过黄昏”,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词人都深深地纠缠在愁苦的情绪之中,无法摆脱出来,这正是“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婉转而又含蓄,无一句言及相思,但相思之切却渗透在字里行间,无处而不在。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呤咏着,成为千古绝唱。
饱尝相思之苦的李清照在两年多后终于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身边。词人的愉悦之情又流露在《小重山》中: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淡铺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
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赵明诚也被人诬陷入狱,出狱后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隐居生活。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甘心老是乡”(《金石录后序》)之中时,不甘寂寞的赵明诚却又重返仕途。这对于尝尽朝廷争斗苦果的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打翻了五味瓶。《凤凰台上忆吹箫》则委婉地表述了她此时的心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写尽人间离情别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清照深知仕途险恶,此去是福是祸不得而知。不安的心把“阳关”一曲唱过千万遍,但丈夫还是走了,致使词人心中“又添一段新愁”,“非干病酒,非是悲秋”。情真意切,感情光明正大。李清照就这样把她的真诚、坦率与作品融为一体。
靖康之乱后,北宋灭亡。在转徙流亡中,赵明诚因病辞世,这是对李清照一生最为沉重的打击。祸不单行,忧劳过度的词人大病一场;真诚、坦率的性格让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却遭到了封建卫道者的讥讽和迫害。这一切对过惯呤风赏月日子的词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她无依无靠,用沉郁凄婉的笔调倾诉了她茕独孤凄和眷念故国的深情。我们来看她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光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颠沛流离、漂泊异乡的疲惫令词人“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令她“欲语泪先流”。孀居之悲、亡国之痛、沦落之苦,这个“愁”太多、太沉……岂是一叶小舟能承载?悲凉凄清之情尽泻笔端。又如《永遇乐》一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怨笛,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宝马香车,谢他酒朋诗侣。中州日胜,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杭州城虽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但亡国之痛、流亡之悲注到心头,怎能让词人有心思观灯赏景呢?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道不尽的心酸。发出“笑语”之人“直把杭州作汴州”,又怎会念及国家安危呢?词人独自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内心的酸楚又有谁能体味?此词曾让辛弃疾等爱国人士热血沸腾,曾让刘辰翁“为之涕下”,其情之真当以此窥之。再看另一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便是工”。开头十四个叠字,造成凄清的效果,表达出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心理状态。词人的心碎了,酒也淡了。北雁南飞,自己不也从北方来的吗?“却是旧时相识”,亡国之痛再次痛彻心腑。孤身只影“守着窗儿”,再次展现一颗枯竭的心。蒙蒙细雨不是打在梧桐叶上,而是打在词人的心上,这是一场打碎了词人的心的时代风雨啊!“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用她的真情写下了她多苦、多悲、多难的后半生。
李清照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是她创作的源泉。其作品无论是写少女的情怀、思妇的幽怨、流离的凄苦、亡国的悲愤,无一无充溢着真挚的情感。如果说柳永用他的执着开创了婉约一派词风,那么李清照则用她炽热的真情将婉约派词作推向顶峰。她第一次以一个女性真挚感人的作品占据了一个崇高的位置,其作品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虽然数量上无法与众多的男性作品抗衡,但也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可以这样说,没有李清照的词作,宋词就会失去一半光泽;没有李清照的词作,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也将黯然失色。

参考资料:原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2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66.htm

第2个回答  2008-06-12
李清照——鄙人以为应当是我国古代第一号女词人。她乃婉约的集大成者,诗词更是以后半生所著见长。鄙人最欣赏的便是她的七字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第3个回答  2008-06-12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古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代表作有《如梦令》
第4个回答  2008-06-12
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