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我大学毕业要求写论文 环境下规制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已经写完了 现在要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不要一两句话的 是斜纹论文 给详细点的资料 谢榍
是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不是单独来讲的 一段话就可以 不需要长篇的

一、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专业化分工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导致单位时间内产成品的增加,间接的导致了国际间交换的必要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细致化程度决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且能从侧面决定国际褒义的结构和内容。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也进一步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升高,技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各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及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位置密切相关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发达国家工业部门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与发展中国家问的贸易呈现出下降趋势。

四、国际分工还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地位如果,是指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依据,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与细致,谁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就更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分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4
为什么谈国际贸易理论时,突然冒出一个”国际分工“来?各位如何想的呢?
书上先是谈国际贸易的概况,然后突然说到分工?那个编辑是如何想的呢?这其中的”思想基础“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政治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并不是特别为国际贸易来写的。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在哪里呢?
据我的理解,国际贸易与普通贸易的特点就是国家或政府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因此,国家的政策非常重要,而国家政策在不同方面有不同导向。例如为什么过去中国是出口退税的政策,而现在这个退税正在逐年下降?为什么中国过去关税高,而现在逐年下降?
另外,为什么退税每年下降”这么多“而关税又下降”这么多“?
我认为这些背后才是真正的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些理论指导政策或为政策提供依据,而学生理解了这些理论,然后就能够指导将来的工作。
如现在的国际贸易教材应该更加注重进口方面的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仍然是以出口为导向。
现在的国际贸易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国际市场研究和产品的sourcing内容,但是我们教材里根本没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4
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1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均有着两面性: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本身看,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从经济发展看,有互补和依附两重性;从经济利益看,有互利和剥削两重性。(2
)国际分工的类型主要有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等三种。
第3个回答  2009-06-04
[编辑本段]国际分工的定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编辑本段]影响国际分工的条件(其一)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2、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编辑本段]影响国际分工的条件(其二)
1、生产力水平因素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生产关系因素。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3、自然条件因素。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编辑本段]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一)
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 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编辑本段]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二)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的萌发期,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水平不高,各国也没有对国际分工产生过分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依赖。
2、18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国际分工大发展的时期,也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的烙印。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广泛实行了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组成地区性的经济集团,发展它们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
[编辑本段]国际分工的类型
1、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原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加工又分为初步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经过初加工的为初级产品,经过多次加工最后成为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致的国际分工。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2)水平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在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分为:
(1)产业间国际分工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产业间国际分工,表现在亚、非、拉国家专门生产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国家专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分部门之间的生产专业化。二次大战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分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使国际分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化向部门内专业化方向迅速发展起来。这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级差化不断加强,不仅产品品种规格更加多样化,而且产品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复杂化。这就需要采用各种专门的设备和工艺,以达到商品的特定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而一般来说所需要专用设备的数量不多,但要求精度较高。同时,为了达到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行大量生产在经济上才能有利。但这些往往又与同一国的有限市场和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力量发生了矛盾,这就促进各国在部门内部生产专业化迅速得到发展。
产业内部国际分工主要有3种形式:
第一,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在某些部门内某种规格产品的国际生产专业化,是部门内国际分工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零部件专业化分工。许多国家为其他国家生产最终产品而生产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专业化。目前,这种国际生产专业化在许多种产品的生产中广泛发展。
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化学制成品。
3、小结:
总之,国际分工可大致作如下分类:一是工农业生产的分工,即分为工业国和农业国。二是部门间的分工,即国际分工处于部门一级上,主要是工业内部各部门在国际间的分工。三是部门内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即在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及工艺这一级上实行国际分工。
另外,从投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上来划分国际分工,在当今世界可大致归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等少数几国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此外,还有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划分方法,前者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后者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
[编辑本段]二战后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
1、二次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日益为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2、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3、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产业部门内的分工;
4、由国内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过渡到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5、水平型国际分工已开始逐渐多于垂直型国际分工。

参考资料:百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