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话的由来?和中国有关吗?

刚看了越南的60周年阅兵式,这个网址
http://you.video.sina.com.cn/b/21486185-79705753.html
看到一半发现现场解说的话有点让我听懂了,大概是到了2分钟左右,说的好像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你们听听是不是?很奇怪他们的话难道也是我们中国话的方言版?谁能帮我找点越南语的由来?
保卫祖国领土 是在1分18秒

  我听了说的是越南语,河内音
  越南语的由来

  (一)汉字的出现

  学过越南语的人都知道,越南语中有很多汉词。到底越南语中汉词占的比例有多少呢?中外不少语言学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做过较为准确的统计。有的人认为不少于75%的越南语词语借用了汉词,有的人则认为越语词语中汉词占的比例至少80%。不管怎么说,越南语中使用了大量汉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越南语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个对应的汉音词。既使用汉音词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成一句话,稍有点文化的越南人也会明白其中的意思。那么,越南语和汉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外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长期研究的课题。

  早在秦朝末年,公元前207年,广州太守赵佗脱离了秦朝政权,成立“南越国”,辖桂林郡、象郡、交趾郡三个郡,辖区大约是今天的岭南地区至河内的红河三角洲地区。而交趾郡所辖地域就在红河三角洲一带。“南越国”成立后,朝廷派出官吏到各郡任职,建立地方政权。同时,也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方式带到了象郡和交趾郡。那时候的交趾郡(今越南)正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越南史学上把那个时期称之为“雄王”时代。那个时候的红河三角洲一带的“雄王”时代尚未形成文字——即当地的语言文字。所以,朝廷派去的官吏和当地人在语言上的交往十分困难,史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九译乃通”。可见当时双方的语言确实是差异很大的。后来,由于双方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当地产生了重大影响,渐渐的,红河三角洲地区接受了来自北方的文化——即汉文化。双方的文化(包括语言)逐步地交融成为一体。从那时候起,交趾郡地区官方使用的文字是汉字,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则是:汉人说汉话,越人说越话,汉人与越人的交往则以汉话为主,正规场合使用的是汉语。就连越人的名字也一律使用汉字,并以说汉话和使用汉字为时尚。十九世纪以前,越南的许多史书上都把赵佗看作是越南的开国皇帝。

  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证实:十三世纪以前,越南的史书所使用的文字全是汉字,历史遗址所使用的文字也一样是汉字。只有到了十三世纪,越南才创出了一种文字——喃字。越南的史学家把它看作是划时代意义的开始——越南终于拥有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

  (二)“喃字”的产生

  十三世纪,越南出现了“喃字”,而“喃字”的出现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据史料记载:陈仁宗绍宝四年(1282年)八月,“时有鳄鱼至沪江。帝命刑部尚书阮诠,为文投之江中。鳄鱼自去。帝以其事类韩愈,赐姓韩。诠能国语赋诗。我国赋诗,多用国语,实自此始。”沪江即红河。人们以此记载认为阮诠是“喃字”的创始人,“喃字”也是由这年开始有的。后来在越南永福省安朗县塔苗乡发现了一块治平龙应五年(1209年)报恩碑,碑文用汉字书刻,其中夹杂有24个“喃字”。这件实物确实了“喃字”出现的时间比史书记载的提早了73年。在报恩碑出现之前,必然还会有一个孕育的胚胎过程。阮诠不过是首先用“喃字”写诗赋的人。功于此矣。

  “喃字”的构成有以下几种:

  (1)会意字,用两个汉字构成,表达一个概念,如:上人,意为头人,人上人,下人: 意为仆人,人下人。

  (2)假供字,借用一个汉字读古音或汉越音,意思与汉字相同,如岁、卒等等。

  (3)形声字,用两个汉字构成,一个表示读音,一个表示意思。如“南年”,“南”字表示读音,“年”字表示意思。

  “喃字”在越南历史上又称为国语或国语字。有时又称为国文。“喃字”在越南出现后,与汉字并行使用。

  越南陈朝时(1225—1399),朝廷的诏书已开始使用“喃字”,出现了用“喃字”写诗赋的著名诗人阮士顾。胡朝时(1400—1406),也用“喃字”下诏,并将中国的《无逸》、《诗经》译成“喃字”作为教材。黎朝时(1418—1526)仍使用“喃字”,尤其是洪德年间(1470—1497),用“喃字”写的诗赋很多。有100卷的《天南余暇集》中就有“喃字”的诗赋。到了莫朝(1527—1599)和后黎朝(1522—1789)前期时,用“喃字”写诗文仍很盛行。阮攸(1765—1820)用“喃字”写的《金云翘传》,是越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喃字”不是科举考试所使用的文字,科举考试使用的文字依然是汉字。“喃字”作品大多写的是忧国忧民的内容,有触犯帝王龙颜的思想倾向。后黎朝玄宗帝于1662年下诏禁止使用“喃字”,并焚烧了很多“喃字”书籍。造成了越南文化的重大损失。到了西山朝(1778—1802)和阮朝(1802—1945)前期,又恢复使用了“喃字”。目前,越南的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心设有汉喃字研究所,存有“喃字”著作1186部。

  “喃字”的最大缺点是:笔画比汉字更繁,一个字有20多笔画的很多,书写不容易,且浪费很多时间。其次是先学会汉文才能掌握“喃字”,而会汉文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就限制了“喃字”的普及和推广,为十九世纪末出现的简明易学的拉丁化拼音文字——即今天的越南文所代替。

  (三)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形成和使用

  十六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传教士来到远东传教,此后人数逐年增多。这些传教士中以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居多。要传教必须要用当地的语言,这就要求他们先学会越语。

  外国传教士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学越南语要记音,要散发天主教的材料,于是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语音记音,写宗教材料,很不统一。后来,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德罗把不同的记音方法统一起来,1651年在意大利罗马出版《越南—葡萄牙—拉丁字典》和一本传教书。这两本书被视为越语字最早写成的书(这部字典现还保存着)。此后,葡萄牙传教士马桑——菲雪拉写了一部《葡萄牙—越语字典》,可惜此书已失传。意大利传教士菲立西亚奴——亚隆梭于1783年编了一部《拉丁—越语字典》是一部手写本,现保存在罗马传教部的图书馆里。此外,在巴黎的外国传教会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些词典,如《越——西班牙词典》、《越——拉丁词典》。从上述的情况看,从17、18世纪至19世纪初,亚历山德罗《越语——葡萄牙——拉丁词典》中的越语拼写法,仍然是天主教传教士学习、研究、使用越语的主要基础。这套文字与现今的越南文很近似。由此看来,用拉丁字母拼音的越南文是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传教士共同创制的,而亚历山德罗是集大成者,为这套文字奠定了基础。

  1820——1833年,法国牧师达贝编写了一部《越语——拉丁、拉丁——越语字典》,并有喃字,于1838年在苏伦坡出版。所写的国语字与现今的越南文基本相同,此后设有什么重大的改变。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天主教的传教书籍都统一用达贝的书写法。

  然而,越南拉丁文的推行却经历了一个较为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60年代,越南国语字(即拉丁,下同)还只限于天主教内部使用,印刷传教书籍。法国人入侵越南后,觉得国语字对他们的殖民统治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1878年,南越总督决定使用国语字。他认为“国语字比汉字容易学多了。它使统治官吏与本地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于是,殖民者积极鼓励越南人学习国语字。1865年,第一张用国语字写成的报纸——《嘉定报》出版。这是法国政府在南圻的公报,1897年停刊。南越总督签署了一项决定,准备并创造条件,把国语字作为越南的正式文字。特别鼓励府、县、乡、里的官员学习国语字,如不会国语字者不能升级。同时,国语字还用于学校教育。1882年,南圻总督又签署一项决定,命令在各种公文中使用国语字。国语字在南圻率先使用。法国殖民者占领中圻和北圻后,也用同样的方法,政策推行国语字。不同的是在北圻和中圻,国语字可以与汉字并行使用。1910年,北圻总督说:“国语字的推广,对我们与本地人之间的关系扩大更加容易。” 同年他又发出一个通知:“在所有的公文、行政证件、身份证中,国语学和汉字并行使用。不能废除汉字,仅用国语字代替。因为汉字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用它来维系家庭社会、行政组织,尤其是风俗习惯和各种思想信仰、维系越南语民众的精神生活和道德。”

  国语字推广后,法国殖民者又担心它成为传播爱国思想、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又多方限制。虽然国语字容易学,只用十来天就能学会,但是,1945年八月革命前,90%以上的越南人是文盲。

  八月革命后,尤其是1954年越南北方解放后,国语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推广。因为国语字容易学,只要会说就能拼写,所以越南的扫盲只需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

  现行的越南文是拉丁拼写文字,共有字母29个、音素149个、声调6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0
是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越南人使用的是汉语,后来有个法国传教士设计了一种拉丁字母的越语,于是在政府去中国化的情况下推广开来。
越南人本是南越人,和两广土著居民同种,另外,越南历史上有好多福建移民,自宋代起,好多王朝都由福建人后裔建立,包括红朝志明同志。
第2个回答  2013-02-13
越南首都河内距离广西边境150KM内,其他不解释了。历史原因。
第3个回答  2009-06-10
河内曾经被秦始皇征服占领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