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怎一个愁字了得” 拜托了 !!!

麻烦了 先谢谢了啊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赏析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胡彬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生活很优裕美满。靖康二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建康,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之后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独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声声慢 寻寻觅觅》这首词就是李清照晚年词的杰作,是她的内心独白。作者以精练而富有特色的口语,巧妙而自然地运用铺叙的手法,通过秋雁、残菊、梧桐、细雨、淡酒、急风等意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词与诗一样也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就是词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使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词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词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对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由于词人把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融合起来,浓缩在精练的词句中,情因境生,情景交融,从而倾诉出了词人国破家亡、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体现出了一种凄美深邃的意境美。
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个叠词可谓妙绝千古,其创意之奇巧,在宋词之中实属罕见。“寻寻觅觅”,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这既是明写眼前的物境,也是暗写当时的心境。四周是那样冷落凄清、肃杀孤寂,心情也就自然凄然寡欢、惨然不乐,内心的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感染,也就“凄凄惨惨戚戚”起来。在这里作者创造性用上大量确切而又生动的叠词,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因而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特别赞赏。这三句,分三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淋漓尽致地勾画出词人南渡后的孤寂苦楚,为全词定下了总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本意是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极坏以至身体不适。然而却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的“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本意是说“借酒浇浇愁愁更愁“,却不明言,只说“淡酒”不足以敌“晚来风急”,更何况是“三杯两盏”!这种含蓄的笔法,使得上文所写感情得以延伸,尽得情在词外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以眼前景物进一步叙写内心的“愁”。在这急风淡酒、愁绪正浓的时候,词人百无聊赖,怅然隔窗而望。一群南去的雁字蓦然闯入词人的视线,这似乎给这孤零死寂的气氛增添了一点生气,却反而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她早年曾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与雁儿结下不解的情谊,而今仰首南飞雁,又似乎是“旧时相识”,可作者此时流寓江南,国破家亡早已是无可寄托了,词人那种“怀乡”、“思旧”之情,便到了绝望的伤心。
下阕直承上来,词人抬头则见南天的过雁,低头却见满地的残花,在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中,眼前满地“堆积”的枯萎的黄花,触同动了词人柔弱而敏感的神情感,早年的“人比黄花瘦”,那是何等令人怜爱。而今却“憔悴损”、“有谁堪摘”——哀怜无告的境况又是何等凄苦啊!
急风、淡酒、秋雁、黄花,所感所闻所见无不是伤心之事,“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词勾出了词人的孤苦无依,“怎生得黑”更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凄凉心境。李清照从少妇起,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四十六岁上死了丈夫,多年来她不知孤独地度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的感受,可以说有着自己独特而又深刻的感受。这儿的一个“黑”字,准确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句,说即使挨到黄昏时分,梧桐秋雨,也只能更添愁绪。“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则它们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头。“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这如泣如诉的秋雨是打在梧桐叶上,又是“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呢!这就自然逼出结句来:这般情况,岂能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的?
在这短短的九十七个字中,词人以她娴熟的词作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情感,使作品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哀愁满目,调子凄苦,但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折磨后的急促的忧叹。李清照一生写过很多愁。有“正人间天上愁浓”的“愁”(《行香子》),愁有浓度;“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愁”(《点绛唇》),愁又有了长度;也有“独抱浓愁无好梦”的“愁”(《蝶恋花》),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的“愁”(《生查子》),愁有容量可用以盛泪;还有“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的“愁”(《添字采桑子》),愁竟有一股力量损伤人;“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醉花阴》),愁有无限的体积,能够充满白昼;更有“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的“愁”(《凤凰台上忆箫》),这愁不仅有长度,而且还有新旧……,然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闲情之愁、生离之愁、暂时之愁。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却与之不同,含无穷之意于言外,这是死别之愁、也是永恒之愁,更是无望之愁。
v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8
这首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第2个回答  2009-06-08
“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个性独具的抒情名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