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中的世家有何含义

如题所述

世家:索隐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

简而言之,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当然陈胜以戍入史家,也是太史公特别关照。

“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祖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世家”。

“世家”一词,首见于《孟子·滕文公》:“(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椽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锺。”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与《史记》世家体例明显不符,《史记》三十世家,从未收录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世家的解释中。刘宋裴骃把孟子的“世家”引做“系家”,然后作《集解》说:“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世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这是说,诸侯“以代为家”,世家就是“诸侯本系”。但是,孔子、陈涉并非诸候,何以列入世家?如果说那是司马迁尊重他们,以个人感情随意抬高人物地位,以至破坏了《史记》的体例,司马迁能是这样不严肃的史学家吗?

先说“家”字,家不是家庭之家、家族之家。家是宗庙。卜辞有父庚家、父甲家、母辛家……这些家,都是先人的宗庙。因此世家的家,也是先人的宗庙。

周代礼制严格,人分等级,什么人可以建立几代宗庙,都有一定的规定。《礼记·祭法》说: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

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大夫以下,都是新庙,都是代迁之庙。

孔子不是诸侯没有人为他建立始庙,但他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手于孔子家。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晕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从以上一段文字看,孔子死后,以其所居堂为庙,从春秋末至汉初,祭祀不绝;汉高祖祭孔子以太牢,百官司更礼敬之,从此香火不绝,所以孔子之庙,也就成了世代不迁之庙,所以司马迁才将孔子写入世家。

陈涉为什么列入世家?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因为“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他本人虽无后代,但刘帮为他置守冢三十家,他一直享受着血食祭祀。这守冢,就是他的累世不迁之庙,因此他的列入世家,完全是刘帮的功劳。有《史记》以来,人们把陈涉列入世家,都看成是司马迁对农民起义领袖的偏爱与抬高。不是,要说爱,也只能先说刘帮对陈涉的爱,其次才是司马迁的爱。

另外,韩信、彭越、黥布、魏豹……他们都曾封王封侯,但都没有列入世家。因为此数人虽封王封侯,但随即被杀除国,还有什么不迁之宗庙?

……

纵观三十世家,篇篇都合乎“不迁宗庙”之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那些怀疑司马迁这也错了那也错了的自以为是的诸公诸论,统统可以休矣。

参考资料:http://www.xuas.com/baike/mesothelioma%20lawyers.asp?id=2535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08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指《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
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将他列入本纪,可算一个特例。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后来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世家都是描写呃。。。用简明的话来说就是很高级的人物(诸侯等),比帝王(用“本纪”)低一档,比一般官员、游侠、奇士(用“列传”)高一档,史记里有世家30篇,如《孔子世家》、《萧何世家》等,想想萧何的身份地位就知道了,连韩信也不过是被列在“列传”里的。司马迁很看重陈涉,认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给了他很高的地位与评价,让他归入世家,因为他没有成统一国家的王,所以没能进入本纪。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的“世家”讲的都是侯伯皇亲、至圣贤相的故事。“世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其中有一条就是指《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要解释一下的是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是因为“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07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将他列入本纪,可算一个特例。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后来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第3个回答  2006-08-08
世家都是描写呃。。。用简明的话来说就是很高级的人物(诸侯等),比帝王(用“本纪”)低一档,比一般官员、游侠、奇士(用“列传”)高一档,史记里有世家30篇,如《孔子世家》、《萧何世家》等,想想萧何的身份地位就知道了,连韩信也不过是被列在“列传”里的。司马迁很看重陈涉,认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给了他很高的地位与评价,让他归入世家,因为他没有成统一国家的王,所以没能进入本纪。
第4个回答  2006-08-07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的“世家”讲的都是侯伯皇亲、至圣贤相的故事。“世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其中有一条就是指《史记》中诸侯的传记,按着诸侯的世代编排。要解释一下的是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是因为“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