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学的中心在?

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学的中心在?
急急急,请各位帮帮忙~!

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

对文学的重视,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关心文学创作,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两晋与南朝,有许多皇帝与宗室,热心于文学创作,并且像曹氏父子一样,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成为一个时期的中心。在士族中,重视文学,以能文自夸,更是普遍的风气。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一种必备的素养。

第二主题 磊落的魏晋风度
一、主题概述
(一)何谓“磊落的魏晋风度”
所谓“磊落的魏晋风度”,按照字面的解释,“磊落”就是形容胸怀坦白、正大光明;“风度”就是指人的言谈、举止和态度。在这里,我们把这两个词合成一个短语,就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在思想上不受任何羁绊的,通过人物品藻张场人性之美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趣尚。
(二)“磊落的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1.政治方面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年代,止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大体情况是,如图: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这个时代一是长期分裂。从汉末大动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政权更迭频繁。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的争夺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四是民族矛盾尖锐。自汉魏以来,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向内地迁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斗争时起时伏。五是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突出。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 门。由于各自的利益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许多矛盾。
2.思想方面
一是对儒家思想的否定。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的时代。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先秦时期,对于个性价值的认可非常有限,即使在战国诸子的争鸣中,主要也是如何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规范的不同意见。到了西汉时期,统治者为了政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秦的名、法、道诸家思想被压抑了数百年,人的活动和观念受制于神学的目的论和谶纬,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评价,完全以儒家所宣扬的那套伦理道德为标准,扼制了人性的发展。到了曹操执政,讲求实效,为人随便,思想通脱,对儒家那一套迂腐的德行学问、僵死的礼仪制度根本看不起,因而促使社会能够容纳各种非正统的思想。在曹操征求人才的令文中,甚到公然要推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这对儒家思想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二是崇尚老庄哲学思想。自东汉后期以来,老庄哲学以一种新的面貌兴起。魏晋南北朝这一股背弃儒教,提倡、崇尚老庄哲学的社会思潮,其根本的内涵即是不愿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把依附于封建国家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而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要求社会给予尊重。三是信仰佛教。佛教具有哲学和神学两方面的内涵。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颇为精致,与老庄学说有相通之处,因而受到上层和下层的喜爱。它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既是一种虚幻的寄托,又是可以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因此受到他们的提倡。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出路,也往往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天界和来世。因此,无论北方南方,无论上层和下层,佛教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四是信奉道教。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也推崇老子,但却把他当作神仙,和尊奉老庄哲学思想的道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从渊源关系来说,道教实际孕育于我国古代的巫和方士一流,它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道教不像佛教那样具有比较完整的教义和理论。它讲求仙、讲炼丹,也讲养生之道、医术本草;它既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包含某些平等观念,特别是对原始公社式的社会的向往。它不但不否定现世生活,相反以各种方术来帮助享乐,既能给人以虚幻的满足,又具有实用性,所以很受士族阶层的欢迎。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失去了独尊性的地位,但绝不是说已经销声匿迹。实际上它仍然是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仍然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仍然是士人必须学习的书籍。
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个人独特的生活情感与审美理想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上的动乱时代,也是思想大解放,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代。与这种社会背景相适应,文学艺术上便产生了最具审美特征的“磊落的魏晋风度”。
(三)“磊落的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思想的上述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宣扬儒家政教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美的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转折,带来了文学的繁荣。它的主要特征是:
1.对文学的重视
对文学的重视,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关心文学创作,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两晋与南朝,有许多皇帝与宗室,热心于文学创作,并且像曹氏父子一样,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成为一个时期的中心。在士族中,重视文学,以能文自夸,更是普遍的风气。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一种必备的素养。
由于文学受到重视,文学作品日益繁多,开始出现了一种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独立学科意识。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所说的“文章”,不仅指政治、伦理方面的论著,还包括抒情的诗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文学与儒家的“立言”相提并论。到了南朝宋文帝时,在国家学校中专设文学馆,与儒家、玄学、史学并立。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宋代范晔著《后汉书》,首次专设《文苑传》,专记文学的事迹。梁代萧子显著《南齐书》,也专设《文学传》。反映了文学在这时已独立为一个学科的史实。
2.文学集团的活跃
既然文学受到普通的重视,成为上层人士必备的素质,那么文学自然要进入他的社交生活,成为相互交往、沟通感情的媒介,并且常常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娱乐。这样,就在一群文人之间,形成一定的文学集团。建安时代,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瑒)等一大批文人,结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魏末正始(魏废帝曹芳年号)间有以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高秀、刘俗、阮咸);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有围绕权臣贾谧的包括陆机、左思等在内的一大批文人结成的文学集团;东晋前期,在会稽一带有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宋代临川王刘义庆门下招纳了鲍照等众多人士;齐竟陵王萧子良周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肖衍、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倕)等等。这些文学集团的活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追求美的创造(文的自觉)
当文学不再被看作是政教的工具,而注重表现作者个人心灵的感受与向往以后,美的创造就成了它的首要任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种普遍风气,就是追求“新变”。所谓“新变”,就是不愿一味沿袭旧的形式、题材、风格,而力求创造具有新鲜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把”新变“作为文学追求的目标,衡量作品优劣的准绳。
在题材方面,当时作家有许多重要开拓。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表现自然美、喜爱描绘自然风物,并把它与作者的主观情绪结合起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突出的现象,对后代文学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追求美和“新变”,也引起了文学形式的不断演革变化。拿诗来说,五言古体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植)和阮籍等人的创作,又有新的发展,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了。七言古诗在汉代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高,到了曹丕的《燕歌行》,有了显著的进步。追求修辞的华美,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普遍风气。文学作品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导权掌握在宫廷和贵族手中,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脱离,其美学趣味也带有明显的偏狭性。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面貌和普通民众的困苦,表现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的雄心,辞气慷慨,具有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但建安以后的文学,尽管题材越来越丰富,但与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情感是缺乏联系的。
4.自我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人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祸不已、社会动荡,死亡枕籍,人生无常,再加上此时已经没有了过多的思想束缚,士人们便开始注重自我,重视个体价值,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少悲多的感慨和喟叹,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阮籍),“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刘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陶渊明)。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这些”人生行乐“的态度和观点,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和消极的,但在这些人生的感喟中也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动人心的情感。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建功立业和“慷慨多气”结合在一起的;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是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人生的慰籍交融在一起的。其间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时的陆机、刘琨的政治悲愤,亦有一定的积极内容。
总之,“磊落的魏晋风度”,体现了文学的自觉意识和创新精神。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没有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5
不太明白你这个问题的“中心”指什么?地理上的还是朝代上还是人群?

但不论是地理上还是朝代上还是人群,传统文学当然集中在衣冠士族之中。因为他们是文化的核心,继承者和创造者。-----寒门也有可能有饱学之士,但现在的史书中很少提及。

那个说北朝的宋和梁的,你很强大~~~
第2个回答  2009-06-28
北朝宋和梁 ,那个说北朝的宋和梁的,好像很强大~~~
第3个回答  2009-06-23
北朝宋和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