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天天说去西天取经,他说的西天是哪里呢

如题所述

1、当时中印度大致就相当于《西游记》描述的西天灵山圣境。

2、西天极乐世界,按佛教净土宗说法,指佛教徒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佛教中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以因地修行所发之四十八大愿而获得的庄严、清净、平等之世界。

3、众所周知,国人关于西天的说法由来已久。据史籍记载,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就带来了释迦牟尼修行成佛的传说。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其位在西方,距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其中一佛土涵盖三千大千世界。

4、中国佛教徒虽说不清佛祖究竟在何处成佛,但大体上都知道应该在遥远的西边。而从历史角度看,这个西天,实际就是指今天的中亚、南亚一带(主要是印度)。

5、史载,古印度当时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其中部是佛教中心。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那儿悟道成佛的。玄奘到达那里时,当地还保留着释迦牟尼悟道处、说法处等,大大小小寺院还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

扩展资料

1、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2、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3、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4、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 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5、 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 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 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

6、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 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 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 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天取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1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

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 

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 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 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 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 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

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 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 

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 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 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 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扩展资料

在《西游记》中,西天指在“天竺国”中的“灵山”。

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

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那烂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Na^landa^ -sam!gha^ra^ma )。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听讲《瑜伽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等经书,兼学婆罗门学

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三卷,《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

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那烂陀寺都作过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公元12世纪,那烂陀寺已被战火毁灭,只留下一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天取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那烂陀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6

西天在《西游记》中指在”天竺国“中的”灵山“。“天竺国”在西游记中,指的是印度,因印度在中国的西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中国人,印度也可以称作“西方”或者“西天”。

”西方“或者”西天“这两个名字,由于佛教信仰的渲染和《西游记》一类的故事的流传,也成为中国人熟知的印度的代名词。但不管是旧的译名,还是常用的代名词,一个事实是,从玄奘开始,中国人就称印度为“印度”,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今天。

扩展资料

关于西天取经的由来和背后真实的历史:

西天取经是指《西游记》中的传奇历险故事,西天取经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0-19
“西天”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因为印度古称天竺,在中国西南方向,故略称 西天;所谓“西天取经”即指去印度取经。在《西游记》中,西天具体指在“天竺国”中的“灵山”。

“西天”一词现在也指 [佛教用语]中的极乐世界。

下面分别来讲下“西天”与玄奘和《西游记》的具体渊源:

与玄奘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

与西游记
到公元16世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的文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0-19
就是西域天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