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写的浮士德有什么深意?

浮士德看起来很深奥,但是我喜欢这种书,读了很多,但是还是不懂,它要告诉人们什么。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像托尔斯泰一样,对知识大脑袋很不以为然。歌德透过浮士德说:「知识追求到后来,竟然只剩下零碎。」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后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03
对于人生的思考,缺乏阅历自然理解不了。
第2个回答  2009-07-04
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不再相信圣经,而战争不断,于是产生信仰危机。
歌德想写一部世俗的圣经来拯救当时人们的灵魂,这部书主要讲道德要超越善恶
人生要活的灿烂,像拿破仑一样,不需要善恶评判。这种思想后来(19世纪)遭到了无数哲学家批判,但到了(20世纪)维护的哲学家开始大规模反攻,因此中国有红学,德国有专门研究浮士德的浮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