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的古今作用

如题所述

【古代】
1、沟通南北水运
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飞跃。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花样多了,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这是空前的。

2、繁荣两岸城市
开通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买卖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隋代大运河造就了当时的中心大都市:长安、扬州、杭州、涿郡(今北京)这样世界级大都市。

3、南北文化交流
隋唐大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促进民族融合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

4、经济快速发展
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开元之治和宋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久安。隋代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调整,立刻结出好果,无意中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辉煌的一例。

【现今】的作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价值: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3

    作用:

    (1)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
    (2)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
    (3)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
    (4)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5)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和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
    (6)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简介: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2个回答  2015-02-04
古代
交通的大动脉,沟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
实际的交通作用已经不存在,沟通南北也只是无形的纽带,对经济的作用也一样,带动经济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