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派别划分及其代表是谁?

如题所述

中华民族自《诗经》诞生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特别是自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以来,产生的诗歌流派十分之多,还标榜了许多主义。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许多网络诗歌也象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纵观现代诗歌的全貌,现代诗歌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是“天才派”;二是“枯柴派”。令人遗憾的是,“枯柴派”诗歌占着红袖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着“天才派”诗歌的发展。 关于“天才派”和“枯柴派”理论最早见于余浩然教授主编的《格律诗词写作》。余教授在谈到诗词的产生与发展时,认为宋词的发展一直围绕两条主线: 一是以李煜、苏轼、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天才一派。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作品如滚动的珍珠,自然天成,圆润可爱。 二是以周邦彦、姜白石、吴文英为代表的枯柴一派。例如周邦彦的《花犯·咏梅》: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这样的作品如枯柴一堆,讲究横竖,刻意堆砌,根本不值得一看。 余教授经过一番考察对比后,认为天才一派到苏轼后便走下坡路,枯柴一派逐渐占上风。枯柴一派既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气魄;既没有情感,也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堆砌词澡,生拼硬凑,故弄高深。枯柴一派的诗人,一生写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好词好句。但是,枯柴一派诗人虽然一辈子写不出好词,却因为它的出现和一些权力的影响,逐渐把宋词引向脱离群众、走向衰亡的道路。可以说枯柴一派祸害无穷。 新诗是“五四”以来新兴的白话自由体诗歌。新诗对古诗词来说,如果把古诗词比喻为建筑公司的袋装水泥,那么新诗就是散装水泥。新诗的发展一开始就以其平易近人般的亲和力得到人民大众的喜欢。可是,近几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对红袖现代诗歌派别的划分,我们同样可以借鉴余教授的划分方法,把它分为“天才派”和“枯柴派”。 枯柴派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刻意追求辞藻的朦胧和华丽,导致写出的诗歌象枯柴一般,晦涩难懂。比如枯柴派经常用的这类诗句:“如果河水再玻璃些”,这样的诗句到底是什么啊?我看到这样的诗句,就会从内心发出疑问:小学老师教给的“清澈”、“透明”、“碧蓝”等词句难道枯柴派诗人没有学过?为什么要生造这样的词句?如果在小学生作文里哪位学生用上这样的词句,老师肯定会火冒三丈,给他一记耳光的。红袖诗坛就有这样的诗句: “我听见一束火,凝固,化为液态 滴落在木地板上,声音很沉 如一柄巨锤夯打在木桩上 如木桩要穿透冰冻的土层 把疼痛越嵌越深” 象这样“火”用耳朵听然后让“火”凝固的诗句,简直就是疯话怪话。然而,这样的诗歌,在红袖比比皆是,多如汗毛,例如,在网络上曾经一度备受推崇的某诗人的诗歌里有这么一段: “我理解冰,为什么躲在鼠标里 变的炽热。秋天来了,秋天 有太多不想成熟的浆果。抑郁着 掉落 谁?——已经穿上城堡的旧衣服 这个部落的祭祀是一枚红叶 娇艳的,沉重的遥远的标签是 窗帘上的落款: 爱我” 这就是典型的枯柴派诗歌,说情感没有情感,说意境大概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说语言简直象疯人说疯语。试问枯柴派的诗人,你写的诗歌只有那些跟你一样有“学问”的人才能猜出不同的意思,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看不懂,这样的诗歌生命力在哪里?难怪人民群众称“枯柴派”的诗歌为二百五诗歌! “天才派”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新自然,情感心出,贴近生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比如: 红袖诗友小点子的《对斟》-- “倒出仲秋的酒 邀你 饮往事 然而 明月流水 逃不出 千古一字“愁” 举杯之际 我发现 始终无人” 红袖诗友风钊子的《牛》: “我让生命戴上那根古老的轭 拉着生活沧桑的曲辕犁 耕耘着岁月深层里的日子 我以一种厚重的喘息声译作梦呓 我深深地眷恋着维系我生存的土地 让渗血的青蹄沉沉地扎下根去 让穿夜的双眼静静等待希冀生长 背对着天空我拒绝到外面的星球上飞翔 偶然无事可做的时光在庄稼滋长声里 我反刍着贮藏在胃囊中的历史 往事的滋味被泪盐淹渍,形状被酸软化 活着就要耕耘,劳作里生命产生了价值 把每一个日子翻新,季节之后才见得丰硕果实 只要看到收获的颜色便已心满意足” 这样的诗歌,情感从作者的心里奔放而出,语句通俗易懂,语境精巧,意象含蓄,诗意清丽婉约,给人心灵的震撼力是无穷的。 然而,许多“枯柴派”诗人,自以为自己写的诗歌很好,一直以自己是真正的诗人自居,也一直把自己的诗歌当作主流来看待。动不动就指责那些朴实易懂的诗歌为水平低下,或者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个老太太喊的:“我九十岁了,我活够了,现在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他们的作品对诗坛来说,简直是祸害无穷!不但约束了“天才派”诗歌的发展,而且因为无形中对未来的诗歌发展产生误导作用,导致更多写诗的人让自己的作品走向了枯柴。而因为枯柴派诗歌的大量存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因看不懂而拒绝诗歌的流行,导致现在“写诗歌的人别都诗歌的人多的不良局面。更加可悲的是,红袖的许多“枯柴派”诗人,经常以自己是艺术家自居,对自己的枯柴风格美其名曰为自己的“风格”,几年甚至数十年间都是在语言艺术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他以某种固定的模式和窠臼,象堆枯柴一样堆砌着许多晦涩难懂的诗歌,散发着工匠气和僵尸气,最终将自己葬送在自我“克隆”的黑匣子之中,这些所谓的“名家”,许多整本诗集的几十上百首诗的语言质地,只不过是一首晦涩诗歌的无性变形复制而已…… 著名作家李克俭曾经在评论风钊子的个人诗集《原性》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诗之为诗,新诗之所以成为新诗,回归与本真是沿着创新的路子走动的……”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新陈代谢之中进行,事实证明,枯柴派诗歌已经成为诗歌发展的绊脚石,让诗歌回归本真、回归平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愿望。红袖诗歌论坛的诗友chunyu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如果大家学习过英语。一定知道。‘天才’这单词的词根就是‘基因’啊!这派诗歌应该是继承了中国五千年诗歌的优良“基因”,因此,可以长命百岁的!当然让大家喜欢呀!而那些“枯柴派”诗歌却是浮萍,没有根,所以,只能短命且苟延残喘了!”是啊,诗友chunyu说的很对,因为“天才派”诗歌正像诗友沙岸说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始终代表泱泱中华民族喜闻乐见新鲜活泼忧而不颓的的中国作风!始终代表爱憎分明、率性坦荡、言出不涩的君子品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简述 初期白话诗派 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代表: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新格律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其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象征主义诗派 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其主张:“诗不是为了说明,诗是值得表现的”,表现的题材领域是生、死、病、残、梦、幻、爱、欲,追求的风格是“幽深、晦涩和含蓄”,即“从意象的联结、企图完成诗的使命”。中国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是李金发。代表作《弃妇》。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番草、废名、侯汝华、金克木、李白凤、林庚、玲君、路易士、吴奔星、辛笛、徐迟、孙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派 此派因诗歌团体而得名。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杨骚、蒲风等。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捉住现实”是其宗旨。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王亚平、温流、关露、石灵、田间、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窦隐夫等。代表作:《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蒲风)。 七月诗派 由《七月》杂志(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诗人群,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天蓝、彭燕郊、邹荻帆、庄涌、杜谷、贺敬之、胡征、化铁、艾青、田间等人。代表作:《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 晋察冀诗派 因地区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交界地区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末,“抗战文艺工作团”、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学员和西北战地服务团先后从延安到这里。西战团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方冰等到人的战地社于1939年1月创办了诗刊《诗建设》,抗大学员丹辉等人成立了“铁流社”,1939年3月创办了诗刊《诗战线》。以战地社和铁流社为中心,形成了晋察冀诗派。41年7月3日,成立了晋察冀诗会,田间任主席,邵子南、魏巍、陈辉为执委。会员有沙可夫、杨朔、方冰、王炜等30于人。 九叶诗派 四十年代的现代诗派。这个流派主要成员有九位(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是、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郑敏、杭约赫),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中心形成一个以现代主义为特色的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此后,人们便称他们为“九叶诗派”。代表作《布谷》(辛笛)、《冬日黄昏桥上》(陈敬容)、《挖煤工人》(唐祈)、《噩梦》(杭约赫)、《春天》(郑敏)。 民歌叙事体诗潮 四十年代,解放区出现了一批民歌体长篇叙事诗。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和《圈套》、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和《野女儿》、田间的《赶车传》、李冰的《赵巧儿》等。这些诗篇的出现,表现了延安整风后形成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潮。
第2个回答  2014-04-29
新诗进人多样化发展时期以来,诗人的个性化创作,对丰富和繁荣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给一些浮躁而急于成名的人一种可以利用的机会,离开诗歌艺术的艰苦创造去张扬自己,炒作自己,制造一种混乱局面,这是我们不愿看到而又不得不面对和必须接受的事实。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之后,通过“现代诗群体大展”,——时间竟有数十个诗派涌现出来,一般都是三两人一个派别,有的一个人还有两个以上派别,作者都是新人、年轻人,但这些明显的随意策划出来的诗歌派别命名,一般都只有宣言,而作品又是另外一回事。鉴于这种人为的炒作,大多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经过90年代一段时间的平静,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兴帮立派之风似乎又在兴起。不同的则是这次既有民间自发的自我炒作,更有一些评论者和刊物带头作秀。他们把20世纪 80年代的一批“流派”人物归于“朦胧诗”后的第三代,以后就是按出生时间划分为“70后”、“80后”。诗歌在按年龄划分派别,目的当然仍是张扬更年轻的或新生的一批写诗者。一些刊物大量集中发表所谓“70后”、“80后”诗人作品专栏。后来又出来一个“中间派”,他们介于第三代和“70后”之间,认为是承前启后者,对推动新诗发展功不可没。目的其实仍是在炒作,为自己争地盘,如此而已。 诗歌创作是可以有流派的,就以中国新诗几十年来就出现过有影。向的“湖畔”、“七月”、“九叶”等,但我们知道,文学的流派绝不是靠自我策划和炒作就能成立的,更不是以一种简单的年龄划分。流派之所以能成立并形成影响,主要是集合了一批艺术个性相近,艺术追求方向大体一致,更主要的是有代表性作品为读者公认,或者还要有领军的人物及其作品作为一种流派标识,在一个时代作为整个文学和诗歌组成的一部分而存在和发展。而现在这种人为策划和炒作的派别,在事实上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多数是为着少数人的成名需要,组成的小圈子,就当前的中青年诗人中,许多有实力,活跃在诗坛上的诗人,都并不在这些圈子之内,而评论家们只从主观的观念,或借助西方现存概念生搬硬套,乱贴标签,实际上是说明不了真实的创作情况的。结果只能把整个创作,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创作引入歧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9
现代诗歌是“五四”以来新兴的白话自由体诗歌。它相对古诗词来说,如果把古诗词比喻为建筑公司的袋装水泥,那么现代诗歌就是散装水泥。现代诗歌的发展一开始就以其平易近人般的亲和力得到人民大众的喜欢。纵观红袖现代诗歌的全貌,对红袖现代诗歌派别的划分,我们同样可以借鉴余教授的划分方法,把它分为“天才派”和“枯柴派”。 其具体代表人呢!说不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