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的历史,谁知道?

人文和地理

含山县学塾源远流长。清末,私塾遍布城乡。民国期间作为学校的补充,私塾仍大量存在,直至解放初期才渐湮灭。

  这个时期的含山私塾,按设馆形式可分为三种:一为塾师在自己家中招收学童进行教学,称为私塾,或曰设馆;二为塾师受聘于仕宦巨富之家进行教学,名曰坐馆,亦称东馆,聘师誉称西席;三为地方上利用公共场所,如祠堂、寺庙等,聘师教学。教授寒苦子弟,称为义塾或义学。这些学塾按教学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为蒙馆,一为经馆。前者以教学识字和写作基本功为主,入学者多为少儿;后者以讲授诗文为主,往往带有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性质,入学者多为青年或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就这个时期含山私塾的总体状况而言,设馆最多,东馆次之,义塾最少。至解放初期,含山私塾有424所,学生4782人。在这些学塾中,以蒙馆为最普遍,经馆甚少。这个时期的含山学塾,也有一支学识渊博、负有盛名的塾师,如唐伯先、蔡继业等。

  基于清末至解放初期,含山县学塾在数量上尚有一定规模,又有造诣较深的塾师,使得这个时期学塾的常见读物呈现出数量大、品类多、品级高、流通面广等特点,对含山县少儿的启蒙教育、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以及人才的孕育与成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含山学塾的常见读物总体看来可分为三类:一为集中识字类;二为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类;三为读写训练类。集中识字类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学童入学还需读“字干书”。“字干书”长约一尺,宽约三寸。由学童家长用竹纸裁制,装订成册,每册约百余张。装订完毕后,由塾师指定书法比较好的“大学长”帮助书写。书写用正楷,内容大体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人三才,上下分今左,等等。基本上都是常用字,每本约有生字500个以上,约三个月读完。“字干书”读完后,继之读《三字经》。《三字经》是当时含山私塾最常见的儿童识字读物,全书1000多字,由宋代王应麟编撰。全书通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朗读记诵。《百字姓》也是一部常见的识字读物,相传由宋代人编写,全书500多字,将姓氏成韵罗列,共收姓氏500个以上。《千字文》由梁周兴嗣撰,书中用1000多字组织成通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且四字成句,前后连贯,有条理,有韵味。内容十分丰富,儿童十分爱读。含山学塾还有一些其他同类读物,如《常用杂字》、《杂字》、《急就篇》等。

  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类的主要有《小学》、《朱子家训》、《历代蒙求》、《弟子规》、《小学韵语》、《古今贤文》、《幼学琼林》等。其中《幼学琼林》、《弟子规》为必读书。学童读过这两部必读书后,一般皆可称为“学长”。品类纷繁的私塾读物在含山县的历史上,在教育方面、在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在孕育各类人才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也是广泛而久远的。时至今日,在含山县,六七十岁以上的人,凡读过私塾的,对私塾常见读物的著名章句尚能朗朗成诵。在人们的社会交流中,私塾常见读物的某些观点,乃至某些词语掌故,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或笔下,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在现今的少年儿童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传统的私塾读物的许多名人名言及优秀故事更是被广泛引用,一些优秀散文或著名诗篇至今仍为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含山县志·人物传》立传39人,考其生平,绝大部分皆读过私塾,皆受益于私塾读物。

  建国前,塾师报酬主要靠学费,即“谁读书,谁出钱”,也有以族产、公田田租付给塾师的。私塾规模一般都是一人教一二十学生。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极不整齐,小的五六岁,大的两十岁。一般采用个别教学,尤其强调朗读和背诵,不求甚解。习字是私塾学生必修课,用毛笔从描红开始一直到练习写小楷。

  1950年,人民政(百度)府对私塾实行改造政策,以公立小学为主,成立私塾辅导组,辅导塾师业务,统一使用教材。1951年县内民办小学发展很快,全县私塾由424所减少到221所。1952年9月,对私塾进行调整,部分能胜任的塾师转为公办教师。私塾教学至此结束。(黄茂金 梅林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5
含山是初中部老大
第2个回答  2013-11-05
第3个回答  2019-01-05
哪里有什么历史,哎!
第4个回答  2013-11-05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属巢湖市管辖,介于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的中间位置,距这4个城市均不超过100公里。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8个镇。
含山县历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县名的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县废。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复置,更名武寿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含山县。明初裁革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属无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含山县,属和州,至清季不变。
  1958年12月和县、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6月和含分开,复设和、含二县。
含山风俗
  一、岁时节日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们喜气洋洋,见面互致问候。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辈叩拜长辈。春节间,亲戚邻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携带一定礼品,被拜者备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饮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两餐的)。早餐喝茶,吃早点、面条或元宵之类。中晚餐菜肴丰盛。亦有春节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废除陋习,保留良俗,倡导新风。机关团体纷纷给烈军属拜年、慰问孤寡老人、举行春节团拜和春节联欢会等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县人称“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团圆。是日晚,县境各地遍闹花灯,有龙灯、花挑和踩高跷等形式(此俗民国及建国初期盛行,近年无)。元宵节后,群众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民谚曰“吃了月半饭(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干”。
  夏至 是牧童的节日。旧时耕牛在该日可散放于野。县内除圩区外,其它地区有“炼谷墩”习俗(“谷墩”谐音“谷登”,寓“五谷丰登”之意)。夏至前,各村牧童在牧场垒一土墩,高丈许,中央栽一棵早已备好的枯树,树四周堆以柴草,夏至清晨放火燃烧,火焰越高越吉利。
  夏至日,家长要给牧童买新草帽、桃子、鞭炮等礼物。早餐后,养牛户备上酒菜到“谷墩”前焚香拜“牛王”,然后与牧童在此共用野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