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诗人比较苦难而又乐观?反映乐观的诗句?

有代表性的..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4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2个回答  2013-11-24
刚好做了一个作业,有相关的资料

苏轼(1037一110l)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天才。他的诗词、文、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甚至连他的画(虽然今天也见不到真迹)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一生数遭贬滴而不毁。究其原因,即是他旷达的人生观。
《赤壁赋》是大家都熟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是他在1082年秋天,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之后写的,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他人仕以来“最”倒霉的时候,但是,他还有心思与朋友饮酒,在朋友悲伤得不能再悲伤的时候,他居然口出“佛”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最后主客高
兴,将东西吃的一干二净,“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种境界是我们一般人或者说在古人当中也是很少见的。
应该说,苏轼旷达的人生观跟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系的。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少年时候就读《庄子),后来又喜欢和僧人往来,他的文章比如《超然台记》《问养生》就可以看出佛、道对他的影响,很多时候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也浸透到他的思想中。当然,这与中国人思想中的儒道互补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他一生的生活中,数遭贬滴,却保持了一种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正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在文艺上,内心的恬静悠然可见。你看他在元丰六年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入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最足以表达他当时的心境,他似乎什么都超然了。

仔细体会这种心境,就会发现,它不同于陶渊明那种对政治退避显示出来的“悠然见南山”式的娴静,陶氏的退隐是人本身的回归。也不同于王维半官半隐显示出来的“空山不见人”式的空灵,这种退隐是戏谑式的。更不同于柳宗元那种寄愤激与超脱于山水的瞬间的娴静,柳氏的忠厚朴直,内心儒家民本的思想,被贬时“锵鸣金石”般的孤傲,他的娴静是瞬间的,他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里面对鱼的描
写,几乎可以看作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也就在瞬间之后.,“凄神寒骨,悄枪幽邃”,心境的悲凉不言而喻,似乎不幸的遭遇已深入骨髓,耿耿于怀,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想法,他的心理素质也太差了,于是,47岁的时候,死在柳州任上。
苏轼与他们不同,苏轼是用文字为人生虚拟归隐,文字背后隐含了过多人生的感伤和强作慰籍以求超脱的心情,他追求的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苏轼在贬滴中,他与百姓和睦相处,关心庶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即使是后来被贬到琼州,他还多方鼓励,培养当地的一些后辈学者、文者。“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是他独立人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旷达的人生观,或许就是我们现代人最值得学习的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