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发展过程

啊,我们的暑假作业好变态!这种题也出!哪位好心人给我说说吧!简单点!答好了有追加!

  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二种文体。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使用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好用典故,讲究声律,多用四、六句。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代。

  这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讲求偶句对称,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言忠信,行笃敬”(《论语》)之类,甚至还有许许多多长短不齐的偶句,在经子书籍中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汉字是独音体,因此在行文中可以构成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而且在这种整齐、对称美中,于文章的关键处,可以精炼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往往能收到警世动人的效果。但是,此种句法在文章中,毕竟是偶然出现。总观散文史,文章的骈化,开始于两汉辞赋,成熟于南北朝时期。但是,作为骈文几个重要因素同时集中于文章之中,那是经过了一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讲,文章骈化的趋势,在东汉的文人创作中已经形成,不过一直到魏末时期,文章的骈化,辞句偶对来说,还是很自然的,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像曹植的《求自试表》中的语言:“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读起来,自然流畅,毫不费解。又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有骈散相间的句式:“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控一也……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这样骈散相间的文章,很具一种气势,又显得语势灵活,使人感到有词义丰富、音节铿锵的效果。从西晋开始,文章骈化的形式走上更加凝炼的道路。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一篇之中,句子几乎都是排偶的,建安前后那种以散文的气度带动骈句的特色逐渐消失。其次一个重要变化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均力求从典籍中提取来阐述事理。比如陆机的《豪士赋序》就是典型代表。到了刘宋时代,骈文进一步表现出的持征就是使用典故繁多,钟嵘《诗品序》中说:“放大明(宋孝武帝)、泰始(明帝)中,文章殆同书抄”,说的就是这种弊端,其中有的文章甚至“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使人读起来非常滞涩。到了齐梁间,由于声律说的兴起,文人们更有意地调节声音,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其具体要求就是两句为一联,每联句末的音平厌互异;同时在句法上力求匀称,大体趋于四、六。至此,可以说骈文这种形体不仅完全具备,且到了无以复加的“完美”境地。南北朝时期,文人很看重骈文,当时那些说理、议论,甚至诏奏书札,几乎都用骈体文。恰因如此。这一时期的骈文、骈赋大都是过分追求形式、过分用典,“有辞无情”之作。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骈文这种新的文体,乃是在文学独立化的发展进程中,作家对文学特质的一种探索。在这种探索与尝试中,也出现了一些情思与辞采并茂,千古传诵的骈体文名篇。推其要者,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硅的《北山移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写给妹妹鲍令晖的一封家书,这是鲍照随临川王刘义庆赴江州时所作。在这封家信中,鲍照描写了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及其感受,色彩瑰丽,写景生动,在语言上刻意磨练但不使人感到艰涩,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骈文佳作。我们仅以其中对庐山的描写为例: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湖,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纟采,赫似绦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从岑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这里以骈整的句法,描绘山川景物,精工雄健,很有气势。

  丘迟《与陈伯之书》是齐梁间的一篇骈文名篇。丘迟也是齐梁日著名文人。这篇骈文书信的写作背景是:陈伯之,原为齐朝将领。梁武帝起兵灭齐,陈伯之降梁,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公元502年,起兵叛梁,战败逃至北魏,任平南将军。公元505年,梁武帝任命临川王萧宏率师北伐,当时陈伯之驻军寿阳梁城(今安徽寿县)抵抗梁军。萧宏请记室(秘书一类)丘迟写信劝陈伯之归降。陈伯之见信后,终于悔悟,于506年三月重返梁朝。

  以文章而论,这封书信虽为骈体,但仍不失为以情动人与辞采并重的一篇佳作,与齐梁间流行的过分追求辞藻华丽,内容空泛,语言板滞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文中以利害相劝,以情动人,几乎无处不见。信中开篇说“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自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指出陈伯之降魏只不过听信流言,一时迷惑;信中还尖锐指出陈伯之身处险境,应明察时局,“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此处虽是用典,却明白易晓,在生动的比喻和对偶工整的句式中,晓之以利害。特别是第四段,作者以江南景色,故国之思来震撼对方的心灵,使其终然醒悟。信中描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降,岂不论恨!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此为全文中最感人的片断。

  总之,对待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与发展这一现象,应该全面观照。骈体文注重形式美,限制严格,往往成为文章的桎梏,很少有佳篇佳作;然而骈文史中也为我们留有诸多优秀之作,如上述例举,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6
利用网络资源啊,百度一下啦,Google一下啦。你查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互联网的!!
我告诉你一个网站,豆丁网,在哪里或许能找到你要的资料。。。。。
祝你好运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