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矿冶业隋唐到宋代

如题所述

隋代的矿政以铜矿开采为主,矿权国有,采用封建徭役制经营。主要的铜产地如扬州、并州和益州设有铸钱炉,其中鄂州的铸钱炉最多,显示其铜矿产量居全国之首。


唐代民营坑冶兴起,政府允许私人开采并收取税收,矿业空前繁荣。唐代有铁矿104处,铜矿62处,铁和铜的年收入量逐年增长。官方记录显示,唐代铸钱炉遍布各地,尤其是绛县的铸钱炉数量多,反映了晋南中条山铜矿区的开采盛况。同时,唐代银矿开采也在饶州等地达到高峰。


到了北宋,矿冶业民营化,政府主要负责税收管理。设立了“监”“务”等管理机构,采矿、冶炼活动细化为“场”“坑”“冶”。北宋时期,金属矿产的收入持续上升,铜、锡、铅等铸钱原料的产量大幅增加。到了元丰元年,金属矿产生产量显著提升,铁、铜、锡、铅、铅和银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


南宋时期,矿业收入的减少可能与新矿区发现减少、采冶技术革新减少、以及矿工衰落等因素有关,尽管王安石变法加强了管理,但产量增长并不一定显著。总体来看,从隋唐到宋代,中国古代矿冶业经历了从国有到民营的发展,技术和产量均有显著提升。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金属矿产,明代以前主要有铁、铜、锡、铅、银、金、汞,金属锌的生产,则在明代开始见于记载。有关古代矿冶业的文献记载,早期仅有产地而无产量。《新唐书·食货志》首次记载全国银、铜、铁、锡的年收入量。历代文献中的年收入量并不等于年产量,而往往是税收量、征集量、官营矿冶产量等。不同文献之间也常有很大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