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做你不敢做的事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卡莱尔

    一直以来,“缺乏行动的勇气”,如同一根刺一样扎在我的身上,时不时地戳一下我的神经。

      最近,心理写作群的小伙伴们聊起了关于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话题,大家都觉得自己一个人读完有点阻抗。我也是,从三月份开始读起,才读到三百页左右,就中断了。

    大家非常怀念过年期间一起读《心理治疗基础》的美好时光,在群里喊着“一起读津巴多吧!”过了不一会儿,大力老师就把“读书招募令”发到群里了。我又一次被大力老师征服了,就喜欢她的这种行动力!

      说起大力老师,第一次见她是在2019年12月15日,在康城的新阳光心理研究所举行的第五期成长训练营的开幕式上。

      大家都做了中规中矩的自我介绍,轮到大力老师自我介绍的时候,正坐在角落里的大力老师忽地一下站了起来,昂首挺胸,神采飞扬,语言更是干脆利落充满张力,“……来新阳光就对了!……”会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现在想起来,还能感受到大力老师身上的那种能量。

      当时的我还有点接不住大力老师的这种直接干脆、能量满满的风格,虽心生羡慕,但自己是做不来的,缺乏那种勇往直前的魄力。羡慕的,正是自己缺少的。正如同我特别喜欢的鲁迅先生那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妥妥地缺啥向往啥。

      后来大力老师,成了我们训练营的带教老师之一,听她讲课,一起在训练营的群里泡着,再后来一起读了许又新的《心理治疗基础》,慢慢就开始熟悉起来了。

      真正开始了解大力老师,是在心理写作营。她的个人经历,她的小说,她的文章,她的真诚,她的谦逊,她的好学,她的专业素养,她的行动力……她在我心里越来越鲜活起来,成了我心里面的那个活生生的大力老师。

    再把话题扯回来。我第一时间就看到这个读书招募令了,招募领读者和学习者,大力老师希望群里的小伙伴们能成为领读者。

    其实我第一反应就是想逃避,想当个跟着混的。还给自己找了好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譬如最近研修班学习很忙,文章要写……不过又心有不甘,为什么不去试试,打破自己的这个遇事就想当逃兵的思维模式呢?

      我头脑里的这两个逃兵与猛士的小人正在交战呢,万青老师就已经报名领读毕生发展这一章了,这一下子激励了我,“报吧!咱读不好,还不能读差吗?”我心一横,也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这就是群体的促进力量 ,真心感谢大家对我的引领!让我时时刻刻体验着“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记起小时候,老师检查背课文,谁背完就可以放学回家,我老早就背过了,滚瓜烂熟,就是没有勇气去找老师检查,就想等老师点名让我背,那种内心的纠结现在还能感受到。想想,要是那个时候勇敢上去找老师,是不是现在我就会不一样了呢?

      总之, 主动  “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大概率会让我产生阻抗。遇事,我就想当逃兵,为此也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真的是我做事的能力不行吗?不是的。

      很多情况下,我需要有一个外力逼迫一下,我才会去做,譬如被老师点名背课文。虽然最后也会完成的很好,但下一次还是这样,我不会主动去做。

      现在想想这种期望外力逼迫我做事的思维模式,是我逃避承担责任的一种应对方式。潜意识中认为,这事做不好也不赖我,是你要我去做的,责任在你,我还是那个完美的我。

        这大致是我的完美主义在情结在作怪。因为凡事太想做好,反而在还没做之前,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潜意识认为只要我不去做,就不会面对不完美的结果。

      这个完美主义情结的形成无外乎下面这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和遗传有关。有些人的气质类型就是天生更容易出现完美主义倾向。譬如冲动—敏感型,这类型的人内心会有比较强烈的冲突,一方面冲动、高期望 ,另一方面又敏感、易感到挫折。例如参加一场比赛,会给自己定一个高的目标,同时他又会害怕,反而很容易发挥失常。

      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有关。一般是焦虑型、控制型、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者的父母容易养育出一个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

      心理因素,最终家庭因素和生物因素会影响到心理上。外在的表现是追求完美,其核心是满足自恋的需求,而自恋的背后是自卑,是深度的不自信,是需要被看见,被认可。

      认清自己的这个问题,慢慢在生活中尝试去解决它。一切改变始于接纳,告诉自己“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看见那个曾经有些弱小的自己,拥抱拥抱她,告诉她“现在你已经长大,是有力量的”。告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相信自己,内心的观念都是来源于你自己的。

    这些认知的改变除了帮助自己,也让我在养育孩子中、与人相处中更加敏感的觉察到这样一些同类的问题,想来在未来的心理咨询中也会大有裨益。

      最后,把爱默生的这句“永远做你不敢做的事情”,送给你和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