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自我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自我

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曾说:“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我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矛盾冲突的性质,如何处理他们,以及在这个矛盾冲突中何以自处。”这不仅是冯友兰要面对的人生问题,也是中国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打开中国门户的同时,强行向中国输入他们的思想文化。中国在屈辱中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我们也是从那时开始,认识到了另一个世界及其文化,于是便产生了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种种态度。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有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显然这是过于简单化了。作为古代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还包括道家、释家、诸子百家等多种文化要素。这就是说,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样化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的文化之一,而且是唯一延续五千余年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为什么由盛而衰,原因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起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仅仅开了个头,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初始,“西方文化”在我国才再次兴起。

西方文化中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二是民主政治;三是人权、民主、科学、法治、自由、平等、爱等基本价值观。这种西方文化刚到中国时显然是有些水土不服的,被予以否定,并将其归结为资本主义专有物,视若洪水猛兽,拒斥不遗余力。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补充,都有其存在价值,这就需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当然,但凡传统文化都有惰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其传统文化的惰性尤其大的惊人。于是有些人就批评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封闭,太保守,难以接纳外来文化。这种批评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十分准确。

一种文化传统越是悠久,其文化设计越是缜密,文化积淀也就越加深厚。中国文化由于其发育的高度成熟,使得与其它文化的兼容性不够强。但是,它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汉文化在历史上曾成功地包容同化了在政治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文化,中国文化也曾成功同化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并使之中国化。

蔡元培对此有明确表态,他认为:“我们既然认旧的亦是文明,要在它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的点,这就是东西文明要磨合的证据了。但磨合的方法,必须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蔡元培的这种主张才是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所应取的正确态度,也正是蔡元培得以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及关于教育、科学、政治、文化的一整套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这个角度讲,蔡元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我们必须要承认,传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但并不等于说它不包含优秀的成分,更不等于说它对于今天的社会毫无用处。恰恰相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于这份遗产我们绝不能抛弃,而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之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都是不能没有“根”的。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与催化剂。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全球意识,只是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无疑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8
自我是什么意思?是你不想被西方文化的冲击并且保持东方文化的思想还是你不被两方影响保持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多了解东方文化就可以了,东方文化有这个魅力的。
第二种的话,就要看你自己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