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还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使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其原因如下:
一、唐朝的兴盛主要源于——宽松的政治环境。
有了宽松的政治氛围,知识分子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大显身手去建功立业。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朝代、乃至一个团体或组织,只要拥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知识分子有用武之地,就意味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和谐!
二、国家不定于一教。
唐朝基本上是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时代,儒家虽然在国家根本政治中居重要地位,但儒家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打压其他的思想。比如,佛教。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没有哪个朝代比唐朝更重视佛教。比如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前就发愿它日当皇帝必大宏佛教,李世民虽然没有很明显的佛教倾向,但他也很重视佛教对政治的作用。唐朝的历代皇帝都照例“迎佛骨”,每隔二十年迎一次,到唐武宗“灭佛尊道”止,共迎了七次。
道教在唐朝也有相当地位。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唐朝国姓也是李,他们一度还想认老子为祖宗。道教的地位到唐武宗时更甚,不过定于一教,国即乱。
儒家在唐朝的政治当中还是很重要的,不过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去打呀压其他的思想,唐朝有科举,但不唯四书五经是从。
三、开明,充满智慧的皇帝。
比如,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怀。另外李世民没有王夷思想。
四、一大帮敢得罪皇帝的能臣。
如魏征,房玄龄,戴胄等。
五、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六、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
七、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
八、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通过对唐朝盛世治国方略的探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要想出现“盛世”局面、使得国泰民安,除了适当学习古人的谋略外,还应借鉴以下几点:
一、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政方针。而判断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一个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应崇实务本,顺应民意,因循为用。
三、最高统治者应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
四、统治者要革除国家积弊,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建设性的措施。否则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