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_《黛玉焚稿》鼓词歌词

如题所述

京韵大鼓 黛玉焚稿

孟夏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黛玉回到潇湘馆,一病恹恹不起床。

药儿也不服、参儿也不用,饭儿也不吃、粥儿也不尝。 

 白日里神魂颠倒情思倦,到晚来彻夜无眠恨漏长。

瘦的一个柳腰儿无有一把了,病的一个杏脸儿又焦黄。

咳嗽不住莺声儿哑,娇喘难停粉鼻儿张。

樱唇儿迸裂都成了白纸了,珠泪儿流干目无光。

自知道弱体儿支持不住,小命儿活在了人间怕不久长,无非有限的时光。

暗想到自古红颜多薄命,谁似我伶仃孤苦我还更堪伤。

才离襁褓就遭了不幸,椿萱俱丧弃了高堂。

既无兄弟和姐妹,只剩下一个孤鬼儿受凄凉。

可怜奴未出闺门一弱女,我是奔走了多少天涯道路长。

到京中舅舅舅母留下我住,常念着受人恩处不可忘。

虽然是骨肉的至亲我的身有靠,究竟是在人檐下气难扬。

外祖母虽然疼爱我,细微曲折怎得周详。

况老人家精神短少儿孙又众,哪里敢恃宠撒娇象自已的娘。

舅舅舅母不管事,宾客相待也只平常。

凤姐诸事想的到,她也是耐不过险儿去外面光。

园中姐妹我们虽相好,怕的是人多嘴杂的惹饥荒。

丫头婆子们更难打交道,我饶是这等的谦和反说我狂。

自存身份免得人轻慢,使碎了心机保得安康。

每日里随班唱喏胡厮混,还不知那叶落归根在那厢。

这叫做在人檐下随人便,我是只落得自已酸甜自已尝。

更有那表兄宝玉我们常亲近,我二人从小同居在一房。

耳鬓斯磨不离寸步,如形随行总是一双。

虽然他性情偏僻拿不定,那些个软款温柔尽在行。

世界上哪有这个样的风流子,易求无价宝也难得个有情的郎。

我二人年庚相仿他大我一岁,就是评才论貌也相当。

口里口外未曾说破,暗中彼此各自猜详。

我因此这一点芳心就注定在他身上,满望着地久共天长。

不料他魔病迷心失了本性,事到了临期无有主张。

我听了那傻大姐的一番话,分明是我这一团火热化冰凉。

可怜奴几载幽情成逝水,我这一腔痴梦付黄粱。

我欲侍找他亲口质证,我问问他因何负义昧天良。

话到舌间难以开口,女儿家重的是这廉耻与纲常

况他那疯魔病体痴苶样,哪能够分别皂白共红黄。

事到临期休埋怨,少惹得旁人他们论短长。

宝钗姐素日空说和我好,又谁知她是一个催命的鬼呀,她又是一个恶魔王。

她如今鸳鸯夜人销金帐,我如今孤雁秋风冷夕阳。

他如今名花并蒂栽瑶圃,我如今嫩蕊含苞萎道旁。

她如今鱼水合同联比目,我如今珠泣鲛绡泪万行。

她如今穿花蝴蝶随风舞,我如今霜寒露冷夜漏长。

也难为她自负贤良夸德行,好可笑廉耻全无占了我的美鸾凰,反把姐妹的义气伤。

薛宝钗有何脸面你和我相见,又一想我这命不由人我还逞的什么强。

罢罢罢,我也不必胡埋怨,但愿她庸庸厚福配才郎。

细想奴家惟有一死,填满了前生孽债也应当。

黛玉的病体堪堪重,紫鹃服侍在一旁。

她明知心病须将心药给她治,又不敢明言怕她面无光。

 一旁侍立低声儿劝,我的姑娘啊!

您那得病日久共天长。

愁眉泪眼哭也哭不够,就是那铁石的人闻我们怎样当。

你不信自拿着镜子照上一照,你那模佯儿也更比从前另是个姑娘。

又不知道病根儿从何处起,必不是外受感冒五内伤。

你自已个儿的心事谁能知道。

我问着你半句全无把脸儿一高扬,闷坏我小梅香。

黛玉回答说无有心事啊,多一半日积月累染灾殃。

现如今日深一日的我还哪里还望好,只得是听天由命我挨过时光。

紫鹃哪,我活在世上也无有趣味,到不如眼中不见我的心不伤。

紫鹃说姑娘说的这是什么话,你别要信口开河把情义忘。

老祖宗何等疼爱你,说什么掌上明珠怀内藏。

一家哥嫂和姐妹,哪一个不为你张罗昼夜忙。

更有那二爷宝玉着急的很,成天价请安问好的总不离房。

林黛玉听见她提起宝玉,也不由得怒上心来脸焦黄。

说紫鹃哪,这些个人儿你都不必提起。

谁是我知疼着热挂肚牵肠,他们俱是些个瓦上霜。

紫鹃说姑娘不可太痴性,自已的身子保安康。

况且林门又无有后,留下你一点骨血后代香。

万事皆轻一身为重,我的姑娘啊,你读书识字晓文章。

黛玉说你再休提书和字,这件东西误春光。

要念了书,生出了魔障,认了字便惹动了愁肠。

悔当初,我不该从师学句读,念什么唐诗还讲的什么汉文章。

想幼时诸子百家曾读过,诗词歌赋也费尽了心肠。

现如今诗与书都做了闺中的伴,笔和砚都成了骨肉的爹娘,他们离不开我的身旁。

又谁知高才不遇怜才客,诗魔反被病魔伤。

倒不如一字不识庸庸女,她偏要凤冠霞帔做官娘。

看起来还是个不学的好哇,文章误我,我误春光。

既不能玉堂金马登高第,又不能流水离山名姓扬。

女孩家笔迹儿怎么学男儿的健,招惹的旁人笑一场。

不如将它消除尽,把一片刻骨镂心一扫光。

有一卷诗稿在桌案上放,命紫鹃取来放在床。

林黛玉勉强挣扎将身坐起。细细的翻开看端详。

一篇篇锦心绣口流春气,一字字怨柳愁花渍泪行。

这是我一腔心血结成字,对了这墨点儿乌丝怎不断肠。

曾记得柳絮填词夸俊貌,曾记得海棠起社斗清香。

曾记得凹晶馆内披明月,曾记得栊翠庵中琴韵扬。

曾记得怡红院里行新令,曾记得秋爽斋头论旧章。

曾记得持樽把酒重阳赋,曾记得五美吟诗叹娇娘。

五美女绿珠配石崇,红拂配李靖,明妃配汉帝,西施配吴王。

虞姬配项羽,自刎在黄罗帐,这都是倾国倾城美貌女红妆,她们哪有了下场。

现如今奴身不久归黄土,它也该一缕化火光。

又命紫鹃将诗帕取,见诗帕如见当初赠帕郎。

想此帕乃是宝玉随身带,暗与我珍重题诗写情肠。

无穷的心事都在二十八个字,围着字点点斑斑的俱是泪行。

这如今绫帕依然人心变,回思旧梦尽渺茫。

命紫鹃火炉之内多添炭,诗稿诗帕往炉内装。

紫鹃回答说可惜了啊,黛玉说痴丫头怎知我的心肠。

想我这聪明依旧还天地。烦恼回头归上苍。

香奁佳句消除尽,不留下怨种愁根误闺房。

黛玉焚稿就消除了孽障,下一回宝玉娶亲,见不着林姑娘,才惹得他要闹洞房。

扩展资料:

《红楼梦》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情节,多认为是高鹗所续。

写的是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

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

《黛玉焚稿》是越剧《红楼梦》王派花旦唱腔中经典的名家名段,在广大越迷、票友中有很大的影响和流行面。

黛玉焚稿的故事梗概:

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

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因此,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她自然首先想到她的诗稿。

“焚稿”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此时此刻黛玉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1957年下半年,徐玉兰与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正式上演。

1958年徐玉兰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的艺术形象。

1962年7月,徐玉兰与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被拍摄成电影。

原文: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

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

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

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

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紥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

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

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

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

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

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

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黛玉焚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