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何谓依恋?

如题所述

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的依恋类型可以划分成4中类型,它们是:安全型(secure)、轻视回避型(dismissive-avoidant)、恐惧回避型(freaful-avoidant)和焦虑矛盾型(anxious-preoccupied)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情侣是健康而安全的,他们很少彼此猜疑或被对方抛弃。安全型依恋的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恋人和感情。相对于其他的依恋类型,安全型通常对感情有更高的满意度。两个人无论是亲密还是独处的时候,安全型的个体都能感觉到舒服、安心,他们努力在亲密和独处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矛盾焦虑型的情侣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不安。他们想接近对方,又担心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矛盾型比安全型依恋的情侣更有可能经历没有回报的爱情。这种类型的个体需要多多的亲密感、认同感,并希望时时刻刻都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回应。有的时候他们过分的强调亲密的重要性,以至于过分的依赖于对方,或者说,腻住对方。与安全型的个体相比,矛盾焦虑型的人对于他们的爱人有较消极的评价。他们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热烈而对爱人、对感情有所怀疑。他们在感情中会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会担心,并且会表现的很冲动。回避型依恋的情侣则总是在怀疑和回避亲密关系。可以分成两种:轻视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
轻视回避型的情侣渴望高度的独立。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立的,而且不容易被感情所伤害。他们不希望与爱人太过亲密,通常对亲密关系持否定态度,甚至声称恋爱是不重要的小事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对恋人却持较低的评价。研究者注意到,这种类型的情侣通常具有较高的防御性。轻视回避型的个体倾向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他们处理被甩的方式是远离自己的ex。
恐惧回避型的情侣对感情持一种很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爱情;另一方面,恋人之间的亲密又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这种矛盾的态度的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和恋人的消极评价。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并且不断怀疑对方示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同轻视回避型类似,恐惧回避型不希望与恋人过于亲密,而且常常压抑他的真实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8

我觉得我比较容易与他人亲近,我对彼此间相互依赖感到很舒服。我不会经常担心被抛弃或者与某人过于亲近。
与他人亲近时我有些不自在;我发现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者让自己依赖他人。如果我与别人过于亲密的时候,我常常会担心受到伤害。
单身让我感觉很舒服。对于我来说,独立和自立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希望依赖于任何人,也不希望任何人依赖我。我的伴侣经常要求我表现的很亲密,这超出了我自在的限度。我希望能够与人百分百的亲密,但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能真正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呆在一起。当独身一人的时候我感到不舒服,可是,我又总担心别人不会像我一样对感情看的那么重。我想与他人完全融为一体,而这种愿望有时会把人吓跑。

第2个回答  2017-11-08

爱情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从古至今,它被文人歌颂着,被歌者吟唱着。现实中,人类爱的能力犹如智商般千差万别。有的人可以爱到放弃生命;有的人信仰爱情,寻寻觅觅一生也无法找到真爱;有的人倾其所有去爱,却无法爱的长久;有的人渴望爱情,却每次都把事情搞的乱七八糟;有的人干脆根本不相信爱情。
这些差别的根源在哪里?原因是复杂滴。水性杨花不仅仅是人品的问题,科学家告诉我们介是DNA在作怪;而是否能经营好一段感情,是否有安全感很重要,也就是电影里常常被提起来的secure secure secure. insecure的人不仅仅会有较高的感情失败率,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常会陷入危机。安全感类型基本上在少年期之前就确定了,决定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依恋类型。最近的一些研究在新生儿身上发现了不同的依恋类型,于是推测依恋类型具有先天性。遗传的作用永远都是那么强大……不过,出生后的经历在依恋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依恋理论认为婴儿有与成年看护者建立安全关系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婴儿在成年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而且其情绪发展也将受到阻滞。上世纪80年代,Cindy Hazan和Philip Shaver将依恋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婴儿扩展到成人恋爱关系。有些人在他们的爱情关系中似乎感到很安全,而另外一些总是感到烦恼和忧虑。菲利普和辛迪认为,恋人的相处方式与婴儿和父母的相处方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恋人们都渴望与对方近一点近一点再近一点(哭叫的小朋友通常被妈妈抱一会儿就不哭了,是吧?);当爱人在身边的时候会感觉到舒服,当分离时会感觉到焦虑和孤独(请回想一下被妈妈送去上幼儿园时纠结的情……);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机遇、挑战、变动时,爱情能够提供一个让我们感觉到安全的避风港(小时候被欺负了会跑去找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