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篇论道,有道和德有什么关系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2

道与德是《道德经》通篇讲述的理论,老子以德入道,由道升德,道又可以称为理,有德之人才会有理,所以《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为礼法根本。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更可以是千万条,每一条道都存在着它的理,而理又是道的根本,这就是道理,理如果不通,则道会不正,道不正名则不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最后终归是论名,有名才有理。

这在职场之中是相关联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资历尚浅,公司有一个非常重视的案子需要大家讨论,领导想要按他的方案来做,大家都跟着附和,唯有你自己觉得可以有另一种方案,并且觉得比领导的方案更好,你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大家并不认可,觉得领导才是对的。可能你自己非常的有能力,而你的方案也许更优秀,可领导身为上司,在公司的领域内自然比你更权威,他说的话会有更多的人听,这就是名,他的名比你的响亮,而他的理就站的比你的稳,他的理立得稳道才能通。

《道德经》原作的上半部是《德》篇,下半部才是《道》篇。因为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德行端正,信服大众,道才有根据,重德才立道,无德无以成信,无信则无名,无名道理不通。所以先写的《德》篇,为的是让世人先养德。人的品性并非是先天的,先天拥有的是性格,德行操守为后天培养,知礼法,明是非,才能建立起成熟的尊严,有尊严的人德行才不会有亏。而后世将《道》篇放在前面,《德》篇放在后面,是因为后世人认为,一个人的德才是无法断定的,以道入手为根本,从道理中养生德行,这样无论为人先天德行如何,先把道理了解了,再从道理中细品德行之路,也不算是舍近求远。

老子化胡已为先哲,西出函关践行自己之道,留下《道德经》也只为后人可以知礼,有德者方为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