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社交了?

如题所述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现在走亲访友,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坐一下,一杯茶水还没放凉到可以入口,人就已经到下一家了。流于形式。加上现在孩子对这种已经变味的亲情不太感冒,所以家长也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

而且,如今的社会安全性导致大家互相防备,有些对门邻居住个10年8年都不认识不熟悉。非必要不会打招呼,自然无法产生互动。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在关于Z时代的讨论里,歌手蒋先贵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链接,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不被胁迫的。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

Z时代短片里,一位被采访者说道“爱情是不是被构建的过于高尚了?没有对爱情过高的期待,自己的焦虑都缓解了”。她这段话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

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强求,到随缘,心态放松了,心情舒缓了。放下焦虑,更加脚踏实地的生活,反而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

当然,也的确是有一些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欠缺,甚至让人反感。这部分人相对比较小众,受生长环境影响,个人认知有局限。这部分人或许确实需要学习“社交技能、高情商与人聊天”。

总体而言,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不主动社交,不是因为不懂,而是更愿意尊重内心的意愿。

他们不想谈恋爱,是因为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5
有以下几个原因可能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社交:

1. 社交媒体的普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和情感,而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流。这可能使得年轻人更喜欢在虚拟空间中社交,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

2.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被越来越多的工作和学习占据。这使得年轻人更难找到时间参加社交活动,或者更喜欢在家里休息而不是外出社交。

3. 社交焦虑:一些年轻人可能会因为社交焦虑而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害怕与陌生人交流或者被人拒绝。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喜欢在家里看电视或者使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社交,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参加社交活动。

4. 经济压力: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更注重工作和经济稳定,而减少社交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事业和发展,而不是社交和娱乐。

5. 个人兴趣爱好: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兴趣爱好,例如读书、游戏、运动等,而不是参加社交活动。他们可能更喜欢独自一人进行活动,或者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社交可能涉及到社交媒体的普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交焦虑、经济压力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仍然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人脉、拓展视野、增强沟通能力和情感联系,同时也能够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平衡社交和个人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和频率,并保持积极的社交态度和行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13
因为害怕被伤害。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朋友是真的很好,他们不想接触其他人是因为害怕被伤害,大家进入职场之后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所以年轻人也懒得去和他们做无用的社交。

时间都留给了最重要的人。现在年轻人的思想都很超前,他们因为受到了网络的影响思想非常成熟。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地和身边人打交道,不管对方是不是真心对待我们,我们平时还是愿意和他们一起出去玩的。但是当我们真正长大之后,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不管我们多用心的对待他们,他们依然把我们当成过路人。所以我们在不停受伤的情况下,我们已经不会再想把真心托付给其他人了,只会把真心留给自己真实的朋友。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把周围圈子缩小的过程,我们虽然对很多人可以嘻嘻哈哈,但我们真正朋友也只有一两个。
大家都在网络山沟通了。现在网络很发达坐在家里我们就可以和距离很远的朋友一起聊天,在视频中也能看他最近的状态如何,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再出去参加社交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在家刷视频追剧,大家觉得在手机上和自己的朋友们聊聊天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再浪费太多的时间去做社交了。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非常大,虽然看着我们平时挺轻松,但是我们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该如何吃饱饭,该如何超过身边的朋友们,虽然我们目前能力不足,但是我们的理想非常大。平时我们都在起早贪黑的上班,所以在节假日我们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宅在屋里看电视,已经完全不想再出去玩了,所以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社交。
第3个回答  2023-05-25
线上热火朝天、打成一片,线下无人敢言、尴尬难安,不少人开始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并期待从天而降一位“社牛”打破僵局。为何年轻人的社交变得越来越难?怎样理解一些年轻人回避社交?日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管健,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青年社交话题进行了一番探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搜到您不少文章都在关注社交问题,在您看来当代青年的社交有什么特点?

管健: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社交模式发生了改变,从面对面交往到逐渐依托互联网来实现。这一代年轻人是数字原住民,依靠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分享已经成为日常,互动方式也愈加丰富,网络社交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另一个变化,我认为是这一代年轻人对社交的需求和欲望没那么强烈了。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日常走亲戚,还是办红白喜事,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的熟人社会,既有情感交流,又能守望相助,“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这种体现。这种社会关系可以让个体在遇到困难时获得社会网络的支撑。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由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支持,逐渐被社会分工所取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公共服务能通过互联网获得,比如搬家,通过手机下单就能解决,不需要联系朋友帮忙,自然而然,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就不再那么强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互联网对青年社交的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吗?

管健: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构了新的社会关系。一方面,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社交边界,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我们能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以往我们对他人的生活是比较陌生的,但现在通过看别人的朋友圈,能了解他人的最新情况。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匿名性让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位差距、心理障碍,获得了更安全的交往距离。有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大多不敢提问,或者提的问题是礼貌性的、温和的,但通过网络匿名提问,学生的问题就比较真实和尖锐。因为在现实情境中,社会交往总会受到各种限制,比如性别、身份、阶层等,而在网络上就可以轻松、无差距地表达和交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您说的这些是互联网对社交的积极影响,我们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最近一项民调发现,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感觉“线上越热闹,线下反而越孤独”,您怎么看?

管健: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中,语言交流只是其中一部分。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由7%的语调、38%的声音和55%的表情构成。语言交流只能传递部分信息,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线索,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可以表达生气、幽默、怀疑、尴尬、讽刺等情感。虽然网上五花八门的表情包也可以传达情绪,但还是很难替代面对面交流情境中那些微妙的情绪体验和真情实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