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七全诗紧扣哪三个字?

如题所述

浪淘沙其七全诗紧扣“潮涨落”个字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了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回归大海,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下像雪堆一样留在了岸边。
《浪淘沙·其七》是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系列作品中的第七首,单篇形式为七言绝句,写的是钱塘江潮来潮退的壮观景象,他描绘的应该就是回头潮。回头潮就是潮水毫无阻挡地咆哮而来,潮水遇到障碍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声如狮吼,惊天动地。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之势而来,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八月涛”点明了时间。“吼地来”以一个 “吼”字,突出涛声由远逼近的豪迈奔放。“触山回”与上句“吼地来”相对照,描写了潮涨潮退的全过程,也体现了潮势的急遽(jù)奔流的变化。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是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之后回归大海,卷起的沉沙堆起座座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座座洁白的雪堆。这两句没有正面描写潮水,而是紧扣潮水吼地来、触山回之后形成的奇观,侧面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气势。“须臾”指片刻,极短的时间。“海门”:既江海汇合之处。“雪堆”是退潮后留下的奇景,衬托出八月浪潮奔涌来的壮观场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7

你好,这首诗我读过,记得小时候,这手势我超过十遍,所以记忆犹新。《浪淘沙》全诗紧扣"吼地来"三个字来写。

前两句描写了涨潮时的情形。首句中“八月” 点出大潮时节,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由远而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怒吼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大身躯猛然撞击到两岸的山石上。这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后两句写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 “须臾〞 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日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只在“须臾”之间。这里由于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波涛卷起的座座沙堆似雪堆。文字从表面上看已不是王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 “吼地来”,以潮退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出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全诗看似未经雕琢,却流走飞动,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原诗:

浪淘沙.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涨潮波涛之声,怒吼着奔涌起来,潮头高达数丈,冲撞到山头上又返回来。

很快地海潮又落回来,然后流入通向大海之处,卷起了座座巨大沙堆,看着好似洁白的雪堆。

解析

第一联:诗人笔下的大潮极其惊心动魄。他描写八月涛声用一个“吼”字,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潮声的强烈和震撼。然后是“头高数丈”,这个形容词也很准确,我们没去看过大潮的人,也能由此体会到数层高楼般的高度。潮头好似巨兽一般,猛烈撞击到山头之后,又被反弹回来了。

第二联:就在人们还被刚才的一幕吓得惊魂未定的时候,却见那头猛兽般的巨浪,竟然又顺溜溜地回归了大海。这时候,正在回味过往一幕的人们,又看到巨浪迅速抛起,仿佛卷起了一堆又一堆的巨大雪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