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难题 急急急 高分求解

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谈谈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掀开了中外文化交流新的一页,而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却从海洋上撤退下来 答得好的 追20分

张骞通西域: 开放,进取,自信的中国的代表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在张骞通西域, 开拓丝绸之路之前, 中国与其他的古文明绝少交往. 与地中海沿岸, 两河流域及至古印度的文明很早就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不同, 先秦到西汉中期的中国几乎是独立地孕育和发展出了一个居于当时世界前列的文明. 这个原创的,生机勃勃的文明, 我们至今仍可从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体会到它. 张骞通西域之时的中国, 就象是一个充满活力,胸怀大志的十八岁的少年, 急切地要走出家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张骞通西域, 是一个开放,进取,自信的中国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

就象任何的第一次一样, 张骞西域"凿空"的旅程也是艰难曲折的. 张骞最终完成了使命, 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机会. 沿着这条丝绸之路, 中外文明得以交流,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中华文明在交流中吸收了足够的营养, 愈发开放和进取, 日益强大, 于是便有了汉唐盛世的辉煌.

需要指出的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政治,文化交流的通道, 更是一条中外贸易之路. 汉唐时代的中国政府, 极端重视对丝绸之路的开发,经营与保护. 汉代设西域都护府, 唐代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从而在政治,军事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郑和下西洋: 封闭,保守体制下的昙花一现

在汉唐盛世的辉煌之后, 也许是渐渐滋生出的自大与傲慢, 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文明与成就沾沾自喜, 失去了了解, 吸收外来文明的兴趣和动力, 中国变得日趋保守和封闭, 失去了往昔的活力.

虽然中国人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兴趣, 但世界对中国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隋唐到宋元时期, 大量的阿拉伯商人由海路到达中国东南沿海, 与中国展开贸易. 这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 等客上门的贸易, 中国在这样的贸易中并无主动权.

到了明初, 中国似乎一度出现了一次重震汉唐雄风的机会. 明朝军队屡次进军漠北, 清扫蒙古残余实力. 中国人似乎找回了往昔的自信与大度. 郑和下西洋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相对于张骞通西域时的艰难曲折, 郑和下西洋要顺利得多. 首先这是一条已被阿拉伯商人航行了数百年的航线, 路线比较清楚. 再者中国虽日趋保守和没落, 但汉唐攒下的家底仍然丰厚, 仍然可以组织一支庞大的船队, 到南洋和印度洋去宣扬国威, 教化万邦.

郑和下西洋受到了沿途各国的欢迎和支持, 按说明朝政府应趁势控制这条商路, 在当时的南洋群岛无主之地上拓荒移民, 进而扩大与中东以至欧洲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可是, 历史的发展却与此相反. 明初的一点新气象很快便被已长期形成的因循保守, 不思进取又盲目自大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扼杀.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 中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自绝于世界之外, 直到鸦片战争国门被迫打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1
张骞出使西域 1)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对匈奴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 3)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他的旅行观察,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

郑和下西洋 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02.html?wtp=tt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24.htm
第2个回答  2009-06-11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经济、种植、轻工业、政治、文化等之间的交流,比如张骞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与方式,对于减少民族冲突,加强民族间(当然那个时候是国与国之间)合作,形成名族区域经济、文化互补、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还是稳定当时的社会安定。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从西方国家借鉴到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当时明朝在世界上应该是第一强国,所以郑和同志的任务不是学习、交流,而是展示明朝天子的皇恩浩大。另外,明朝实行闭关锁国,封闭海岸线是因为日本海盗与贩运私盐猖獗,和郑和下西洋没有太大关系。具体问题请参见当年明月同志的《明朝那些事》。
第3个回答  2009-06-11
汉朝的繁荣吸引其他国家都想一睹大国风采,而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4个回答  2009-06-11
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答题,张骞是汉朝人,所以根据当时的政局以及形式大大加快了中外交流,加强经济合作,而郑和下西洋却是属于奢侈行为,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学过很久了。不好意思。
第5个回答  2009-06-11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有足够的国力支持。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整个帝国呈现出恢弘的气势。因而有能力积极进行中外交流。此外汉王朝的先进繁荣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地区也有极大地吸引力。因而张骞出使西域掀开了中外文化交流新的一页。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却从海洋上撤退下来:
首先,郑和下西洋时期虽然是在明王朝繁盛时期进行的,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相比可以明显的看到,西方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处于上升时期,中国却仍然是封建社会,已经不适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而且明清时期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阶段,也就是封建的经济基础以及其所决定的上层建筑都逐渐衰落。这是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正因此,明朝的对外政策一直以守为主,如修建长城等。
其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这种经济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到了明清时期越来越表现出其封闭性,保守性。
其三、明王朝虽然进行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但是由于进行这一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而不是经济目的,所以无力长期支持。
其四,明朝中后期开始,东南沿海一带长期遭受倭寇骚扰,所以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