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推测一下2009年吉林省松原市中考语文文言文会出那几篇?

quickily thanks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回答者: vi_apple - 试用期 一级 2009-1-11 12:08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C、试题之间互参。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D、阅读之间互参。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
  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
  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4
《桃花源记》
第2个回答  2009-06-14
岳阳楼记 必考
第3个回答  2009-06-15
两小儿辩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