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的问题

古文《以人为镜》的相关题目的答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几位古人的廉政风范,给我们启迪。
“一钱太守”——刘宠。刘宠是后汉时会稽太守,为政清廉。离任时,当地几位老人送他100钱,他只收了一文钱以为纪念,被誉为“一钱太守”。而今一些腐败分子莫不是为钱所惑,巧取豪夺,尤其是在离任之前更要捞上一把,生怕有权之日没捞上,无权之日捞不着,此谓“五九”现象。钱是捞到了,却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民心,最后被绳之以法,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二不公”——范景文。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在任时,许多亲朋好友登门相求,范一一谢绝,并在门上写上“不受嘱,不受馈”的条幅,人称“二不公”。今日的腐败分子确是极少数,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腐败现象确是屡见不鲜。“嘱”乃托付之意,俗话既“走后门”;“馈”,乃馈赠礼品之意,俗话既是“敲门砖”。嘱人办事者向被嘱者行馈,乃是看中被馈者手中之权,目的是通过“行馈”(或曰行贿),使公共之权为私人之利而用。而“受馈“者,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为利所驱,以权谋私。久而久之,这种腐败现象就成了孕育腐败分子的温床。范景文防微杜渐的远见卓识,以及公然宣告”不受嘱,不受馈“的勇气,令人敬佩。
“三汤道台”——汤斌。清代百姓夸奖岭北道台汤斌:“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于世像人参汤那样补。”当年的汤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享誉一世;而今一些腐败分子,为官一任,大捞一把,断送一生。两者迥异在于追求不同。江总书记多次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就是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许多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永垂史册。而一些腐败分子却是运用手中的权力,祸国殃民。这些人像蛀虫一样,一路吃下去,结果落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四知先生”——杨震。后汉东莱太守杨震路过昌邑,县令王密夜赠十金,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当即严厉指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因之被誉为“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故事,告之为官者必须要有自尊、自省、自警、自励、自律的精神,不能愧对天地良心,更不能愧对国家和百姓。时至今日,腐败行为仍是见不得光的勾当,行贿受贿专搞“一对一”,就是怕丑行爆光。他们以为暗中交易、暗箱操作即可瞒天过海,人不知鬼不晓,殊不知“纸包不住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对一”搞多了,总有一天东窗事发,狐狸尾巴被人捉住。因此,要坚守党纪国法的防线,必须先守住思想道德的防线,严于律己,否则思想道德的防线一崩溃,党纪国法的防线就会被突破,那时后悔晚矣。
“五代清郎”——袁聿修。袁聿修曾在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朝为官五十余载,廉洁从政,滴酒不受,被称为:“五代清郎”。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党已是执政五十多年的政党,今天,也许我们不再会有枪林弹雨的考验,但在腐败现象的侵蚀下同样面临着生死抉择。有些人经不起权力、金钱、美女的考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千方百计以权谋私,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重脱离群众。江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胡长清、成克杰“人亡”的教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在心,警钟长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3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本文记载之事,发生在唐太宗贞观17年(公元643年)。从魏徵“寝疾”,到“薨”,唐太宗的一系列的言和行,表现了魏徵的“平生俭素”和忠谏,更突出了唐太宗是一位清醒贤明的君主。特别是“三镜”之说,成为后世称道的名言。
名句: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