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民俗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呢?

如题所述

7月17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我的民俗相册——两岸青年学生走进陕西”活动正式开启,两岸青年学生团一行走访并现场观看了华阴老腔、皮影戏、安塞腰鼓、剪纸、三弦琴表演,并和这些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们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在交流中青年们发现,无论是上过春晚的华阴老腔,还是声名远播的安塞腰鼓,都会面临着传承断代、技艺难续的问题。怎样在代际更迭之时既保留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使新一代年轻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是目前亟待考虑的问题。


很多情况下,民俗技艺大都孕育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以华阴老腔为例,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的形成也都与其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广大农民在田间耕作时,由于土地平整广袤,即使不在一起劳动,他们也可以远距离喊话交流。而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曲调的对唱,并从古代延续到了现代。民俗技艺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劳作,艺术的起源中就有“劳动说”,而以这种形式衍生而来的艺术形式是最具有生活气息的。

民俗技艺传播的久远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与人们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并相互契合。在华阴老腔的演出过程中,老艺人们或坐在方凳上,或坐在长凳上,或屈膝蹲着,或席地而坐。这和陕西人民在田间地头的习惯无法分割。在陕西“十大怪”之中,就有“凳子不坐蹲起来”的说法。即使现代关中人大多都改了这个习惯,但对这种蹲坐的情怀还在。因此,当人们看到这种表演形式时,还是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和对过往的回忆。

文化是民族个性的最好注解,关中的民俗技艺普遍蕴含着关中人的真性情。老腔一声吼,吼出的是力量、汗水和豪爽;安塞腰鼓热烈的鼓点,打出的是欢快、热情与气势。此中的厚积薄发不仅将当地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还使观众被深深感染。民俗技艺不仅仅是对当地民风民情的一种原生态的展示,也是其文化个性的一种深情表达。老腔艺人们将自己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和对生命价值的关怀融入表演之中,其实也是在演自己的艺术蕴藉。民俗文化蕴含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技艺,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人是思想的、观念的、精神的动物,在吃饱喝足之后会产生休闲、娱乐、玩耍、欣赏等以审美为核心的文化艺术需求,这种需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日益增长、提高、转变的,任何文化艺术都会在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思想观念更新中“慢慢变老”。那在此过程中,传统民俗技艺又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境地呢?

为了顺应非遗传承的大潮,很多民俗技艺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开始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旨在使更多人了解这些优秀的民俗技艺,以将其传承下去。但也有一些活动的形式偏于刻板,最后往往成了强制推广,效果并不持久,很容易“雁过无痕”。因此,传统民俗技艺传承应该将受众更多地定位于年轻的学生,学生是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的群体,容易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出对传统民俗技艺的兴趣。非遗传承人将自己的技艺作为一门兴趣课教给学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艺术启蒙教育,使其在正常的课业之外可以有更多选择,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一项特长。

在体验经济时代,任何人都注重体验时的切身感受。因此,仅仅从互联网上获取的关于传统民俗技艺的扁平化的信息并不能让大众直观了解到其真正的价值。无论是安塞腰鼓、华阴老腔还是三弦琴,都可以寻求和现代技术的结合,用技术来消除和观众之间遥远的距离,比如运用VR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现场的表演,将像三弦这样的传统乐器的声音模拟之后做成APP让用户弹奏等等。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不仅可以再现感官的真实感受,还能让年轻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带动民俗技艺的传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6
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关民俗的活动,让所有人都能参加进来
第2个回答  2019-10-07
可以开办专业的民俗学校,让更多的人热爱民俗文化
第3个回答  2019-10-07
多多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让年轻人多多参加了解现在的形式
第4个回答  2019-10-07
要先去了解民俗文化的根源,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教育,传承给下一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