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集之谜

诗经采集之谜
就是说,诗经是怎样被采集的?
越多越好
谢谢

《诗经》的作品来源广泛,绵延数百年,那么,它们是如何被采集,又是如何被编定为一部诗集的呢?对于诗歌的汇集,古人有“献诗”、“采诗”两种说法。

所谓“献诗”,是说周王朝在政治生活中,有要求臣下献诗的制度。《国语??周语上》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献诗的目的,从天子的角度来说,是“观民风”(《礼记??王制》);从臣子的角度来说,则为讽谏。这一说法认为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产生了诗歌,并为此而设立了专门的制度,这其中显然包含着浓烈的理想色彩,未必是真实的。

“采诗”之说,出自汉人,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 食货志》)一般说来,朝廷收集诗歌,最初主要是用于祭祀或宴享等礼仪活动,后来可能也用于娱乐或政治目的。周朝廷掌管音乐歌谣的主要是“瞽”或“太师”,他们是属于巫祭系统的官员,因此他们也是最初的诗歌的专职人员。《诗经》中的一些祭祀诗歌可能出自巫瞽之手,但大部分诗歌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民间歌谣,如果没有“采诗之官”是很难汇集到朝廷上来的。有些出自于公卿大夫之手的诗歌也可能经过了“采诗之官”的采集和献纳。至于“采诗之官”具体有何人担当,古代除了“行人”外,还有“瞍蒙”、“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等多种说法。

“采诗”说较“献诗”说皆无更进一步材料予以证实,但相较而言,“采诗”说似乎更符合古代的文化状况。当然,在朝廷十分重视诗歌的情况下,两种搜集诗歌的方式并存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诗歌的编辑,除了前所说的由太师“比其音律”外,就现存的《诗经》传本的编定情况来说,更有影响的是所谓的“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认为,孔子从周王廷原所储备的三千首诗歌中挑选出305篇,并对其音乐做过整理,然后成为现在的样子。但这一说法也并非完全可信。春秋时期士大夫普遍有赋诗、引诗的习惯,从《左传》中看来,他们所赋、所引的诗基本同于现存的《诗经》,只有少量的超出现存《诗经》之外。《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聘鲁时曾观乐,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周乐”在目次的排列上,基本和现存的《诗经》相同。此外,孔子在《论语》提到“诗三百”,这也说明“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已基本成型。孔子所能做的事情,大约只是在音乐或文字方面对“诗三百”进行加工整理,并用它教育学生,最终确定了“诗三百”的儒家经典地位。那么,《诗经》的编定者应该还是周王朝的巫官或乐官。

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09
《诗经》这部我国最早又一直受着人民喜爱的诗集,问世2500多年来,保持着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几乎每一部文学史都认为,这是一部集乐师所采民间歌谣,巫、史等职官所作、公卿列士所献的诗歌总汇。
对《诗经》的篇章作者、主题、诗意等多有争议。比如《关关雎鸠》这首开篇诗,有认为它歌颂了“君子”与“淑女”的美满婚姻、感情和谐,也有认为它是一幅活龙活现的“君子”求偶图。对《伐檀》这首名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有认为它喊出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懑,也有认为它反映了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并无对不劳而获的怨愤。又如《七月》一诗,多写农事,有认为它系周公所写,也有认为为奴隶们集体创作。所有争议都没有否定这部不朽诗集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们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所作,而又经乐师、儒者特别是孔子的整理。
最近,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李辰冬对此定论提出异议,认为《诗经》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50年间(公元前825~前775年)南燕人尹吉甫一人所作,是他的个人诗歌专集。
这一惊人之论的依据是,诗三百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形式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诗三百篇篇有个性。“所谓个性,这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李辰冬推断,诗三百实际上有多个统一:地理的统一、人物的统一、时代的统一、史事的统一、题材的统一、名物的统一、诗句的统一、风格的统一、声韵的统一、起兴的统一、人格的统一,是一部活生生的宣王复兴史与幽王亡国史。他并用统计法找到尹吉甫随周王出征的证据。
我们知道,《诗经》有些篇章,标有作者的名字,其中有西周贵族尹吉甫。例如,《大雅》中的《崧高》有“吉甫作诵”句。又如《小雅》中的《巷伯》标明作者为“寺人孟子”。据余冠英等《诗经》专家考证,诗三百最初的编集者是周王廷的乐官太师,这些诗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二雅除个别例外都是西周诗,多半是贵族作品,产地是西周五畿。颂是活着的贵族子孙对死去的贵族祖宗的祭祀的乐歌,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国风则是各国乐师采风、收集的民间歌谣。农事诗《豳风》中的少数歌谣(例如《七月》)表现了比同期雅、颂更高的文学技巧,可能由于它们被记录、传播较晚,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加工润饰。这就是说,诗三百在地理、人物、时代、史事、题材、名物、诗句、风格、声韵、起兴、人格诸方面并不统一,是典型的“集体创作”。
不过,认为《诗经》系尹吉甫个人诗集,毕竟采用了现代统计方法,并作了一定的史实考证,作为一家之言,可作悬案,留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