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选拔官吏制度有哪些约束?以及影响廉政文化的思想导向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清代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典章制度方面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但是由于专制主义的钳制以及满族统治阶级相对落后的文化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却并没有出现先秦或者汉唐的繁荣局面。然而可贵的是,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变革刺激了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激发了他们对国家治乱兴衰的深刻思考。

在廉政思想方面,他们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清代廉政思想经过归纳和总结,表现为以下内容:德治思想、修己节俭思想、民本思想、勤政思想、权利制衡思想、增俸养廉思想以及教化思想。这些思想中许多可能在清代以前已经被提出过,在创新性上可能稍逊一筹。但是,鉴于明末惊人的腐败和清初成功的政治实践所创造的历史巨变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提供了激发政治思想的历史情境,清代许多廉政思想在实践性、深刻性、综合性等方面颇有可观之处。可以说,清代廉政思想集历代廉政思想之大成,在廉政建设的思路方面经常能够发人深省。 

(一)德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德治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道德教化对于管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清代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德治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德治思想,主张劝学和奖廉,通过正人心、厚民俗、行孝悌、倡廉耻,促进克己奉公,实现合天下之私已成天下之公的德治思想。

至于帝王方面,康熙帝对于德治的看法,在《康熙政要》卷九《论择官》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圣祖阅史至张华以才学文识名重一时,曰:‘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凡才长着,虽能济事,亦多败检。若德器醇朴,必不至荡轶准绳之外。朕临御日久,阅历人情,所见甚确。如张华在晋,以才学知名。后乃蔑弃典礼,以附贼后,所学又安在耶?’”

(二)修己节俭思想

”好廉自克曰节。“⑤修己思想与节俭思想是相伴而生的。大多数的清官廉吏在约束自己的同时往往就带有节俭这一层面。修己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⑥就是告诫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荀子认为,一国之君的道德水平基本上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水平:”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⑦。

到了清代,康熙帝把主敬思想作为皇帝个人修养的内容之一。他认为:”人主势位崇高,何求不得,但须有一段敬畏之意,自然不至差错,即有差错,也会省改。

(三)民本思想

”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从政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西汉思想家贾谊将以民为本视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准则:”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清代的民本思想延续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无论帝王还是廉吏,都曾提出过相关思想。

康熙帝吸收朱熹的”行仁政“的思想,把以民为本作为他廉政思想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康熙曾说:”其要在仁义而已矣……仁以育之,义以正之。仁以育之,所以养也;义以正之,所以教也。“就是说君主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要实行仁政,爱养百姓,是之家给人足。正因为康熙帝深刻明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所以他在摆正君与民的地位,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四)增俸养廉思想

高薪不一定养廉,然而低俸却必然会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明代实行的低俸制加速了王朝中后期贪腐的盛行。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言:”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因此,作为另一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就提出了”省官以清吏治,增俸以责官廉,开宝之制,可谓善矣“的增俸养廉思想。他主张仿照唐宋时期的政策,将州县的店舍、园圃等都收归各州县自己掌握,从中获得的收益也不需上交朝廷。同时朝廷”还要从宽付给州县官吏’修理公廨,铺程酒饭,心红油蜡‘之费,且’不问其盈余‘“。

(六)权力制衡思想

权力制约是古代廉政建设过程中确保政治清廉的一个有效手段。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上贪则下脏,其政难廉,正所谓”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因此,惩贪的关键在治权,治权的关键在于对权利的制约。

(五)勤政思想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勤于治业是最基本的品德要求。”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②帝王和官吏为民师表,应该是勤政的模范。作为清朝勤政帝王的代表,康熙帝在勤政思想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坚持御门听政。御门听政在顺治时期已经产生,但是直到康熙时才形成定制。御门听政是指皇帝每日清晨驾临乾清门听政,如果出巡则在行宫听政,这种制度有利于皇帝及时了解地方民情,及早商议有效的解决措施。

虽然御门听政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主导者的皇帝却十分辛苦劳累,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康熙帝几十年如一日,自始至终坚持着,他曾说:”朕自御极以来,日夜孜孜,以安生民为念……朕自幼读书,览古人君行事。始终一辙者甚少,常以为戒,唯恐几务或旷,鲜克有终。以故宵衣旰食、祁寒盛暑,不敢少间。偶有违和,亦勉自听断,或中夜有机宜奏报,未尝不披衣而起。“

而在官吏方面,嘉庆年间历任安徽、江苏巡抚,江西总督的陶澍,是勤政思想的践行者。陶澍为政的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所以其理政治民,皆能身体力行。初任京官,陶澍就书联自警:”绕案风清,尘埃扫除吏牍;举头日进,光明洞照吾心。“在安徽清理钱粮时,”日夜栗栗,伏案勾稽,如老诸生目耕之不遑也。“即使权重势炎,手下幕僚、书役成群,他仍然坚持亲自动手,事必躬亲。无论海运、票盐、救灾、治河等大小政务,依然一身任之。

(七)教化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化之治,源远流长。溯及西周时代,天子建立”辟雍“,各诸侯国设立”泮宫“,实施教化民众之职,尤其是培养贵族子弟成为未来的管理者。《周礼 地官司徒》规定司徒的主要职责是”帅其属而掌邦教“.值得一提的是,教化既对官吏又对民众,是一个双重治理方式,对于形成清正廉洁的官僚群体和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具有双重功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