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心智理论,从孩童开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建构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思想系统,处理人类的心理活动。我们对内心的私密性,以及对情绪、意图、想像等心智体的想法是心智理论发展的基础,也是心智理论运作后的产物;这些想法也让我们能伪装、欺骗、理解、说服和教学。

这些都是人类非凡的成就。不过,就如同任何复杂的建筑工程,心智理论也得逐步发展完成。研究员从儿童身上观察到心智理论发展的阶段,主要有五个阶段性里程碑。

1. 欲求相异(Diverse Desires):即使针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喜好、欲求可能都不一样。小孩理解这件事时, 就能明白这个人喜欢苹果,但那个人不喜欢。

2. 信念相异(Diverse Desires):针对同一个情况,每个人相信的事情可能会不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假设小孩看到两个人在端详一个紧闭的白色盒子。如果小孩处于这个阶段,就能明白针对盒子装了什么,这两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整体来说,小孩知道信念、看法、想法因人而异。

3. 知情程度相异(Knowledge–Ignorance):除了有不同想法, 有人可能确实知道盒子的内容物( 装着一颗苹果!);但有人却可能毫不知情,小孩能理解这样的差别。简而言之,小孩明白有些人知道的事情,另一群人不一定知道。

4.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不知道和抱持错误信念并不是同一回事。《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罗密欧不仅不知道茱丽叶发生了什么事,他还(误)以为茱丽叶已经死了。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小孩明白有些人对某件事的理解、抱持的看法或信念可能完全背离这件事的实情。

5. 心智隐藏(Hidden Minds):所有心理状态,包括欲求、知情与否和想法等等,不一定外显于人的表情、行为、言谈上。有人可能为了向招待他的主人展现礼貌,明明很讨厌苹果却假装很喜欢;有人可能一无所知但刚好猜对,因此好像早就暸若指掌。这个阶段的小孩明白:人能掩藏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不一定会表现出来。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贝蒂.雷帕裘利(Betty Repacholi) 和艾利森. 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请十八个月大的小孩吃青花菜和金鱼形状的香酥饼乾,并请他们回答比较喜欢哪一项。一点也不意外,几乎所有小孩都选小金鱼饼干。接着,贝蒂当着小孩的面也分别尝了尝两项食物。吃其中一项时,她会露出微笑说「好吃」;吃另一项食物时,会皱眉面露不悦地说「难吃」。一半的小孩看着贝蒂在「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下进行这两件事:她喜欢小金鱼饼干(微笑表示好吃)、讨厌青花菜(皱眉表示难吃),这个反应和小孩的偏好一致。至于另一半的小孩,贝蒂则表现出「不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她喜欢青花菜, 但不喜欢小金鱼饼干。

接着就进行测验。贝蒂和小孩中间隔个一张桌子,桌上放著两个碗。其中一碗装小金鱼饼乾, 另一碗装青花菜。贝蒂把手伸向两个碗,看着小孩说:「我还想要再吃,你能再多给我一点吗?」

贝蒂非常谨慎,避免让小孩觉得她有特别想要哪一碗,但十八个月大的小孩几乎都会拿贝蒂喜欢的食物给她。也就是说,在「不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下,小孩会给贝蒂青花菜;而在「符合小孩喜好」的情境下,小孩会给贝蒂小金鱼饼干。

这个测验显示,儿童能理解多元的欲求: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望、冲动、好恶。儿童自己可能喜欢小金鱼饼乾,但贝蒂喜欢的却是青花菜。再稍微大一点的儿童就能表达得很清楚:

三岁半的萝丝:这个在我面包上的东西吃起来酸酸的……我不喜欢。(把面包递给爸爸)
爸爸:你为什么觉得我会喜欢?
萝丝:因为你喜欢吃酸的东西,就吃啦。

学者也测出了儿童精通每个阶段的平均年龄,这份数据适用于很多西方国家的儿童。大部分儿童到五岁半时,就会完全掌握这五个阶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