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干支历的辰月之始。它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正是人们春游、古代称为踏青的好时机,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惯,并在此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1. 扫墓
清明扫墓,又称“墓祭”,是对祖先的追思和敬仰。祭扫祖先的习俗源远流长,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之情,是尊重祖先、缅怀先人的文化传统。原本扫墓是清明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成为了清明节的习俗。
2.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称探春、寻春等,即春日郊游,也称作“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源泉可追溯至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期间,大地回春,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正是出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会趁此机会,除了扫墓,还会一家老小在山乡野间游乐。
3.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风筝又称“纸鸢”、“鸢儿”,在清明期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会放风筝。夜间,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着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宛如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据说放风筝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4.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也有人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说,清明节植树的习俗起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5. 插柳
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将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清明和七月半、十月朔并称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6. 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秋千最初称为千秋,后因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儿童。
7. 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即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蹴鞠最初是为了训练武士,清代天坛一带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
8.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意味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田园好风光。自清明节起,人们会走出冬季的寒冷阴影,走进春暖花开的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