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罪与罚》中的“普通人”?

如题所述

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认为,人可以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无视法律的权利,起因盖由于他们平凡。而不平凡的人,正由于他们不平凡,有权干任何犯法的事,胡作非为,无视法律……只要流血对他们有利……平凡的人天性保守,循规蹈矩,乐于当顺民;不平凡的人全都犯法,都是破坏者或倾向于破坏的人,是他们的能力大小而定……这类人如果认为有必要,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需要跨过一具尸体,跨过血泊,他们就会在内心中,在良心上允许自己跨过这血泊……得看他的思想到底是什么以及他的思想的规模而定。第一类人永远是现在的主人,第二类人则是未来的主人。第一类人保存这世界,在数量上繁殖这世界;第二类人把世界推向前进,引导着世界走向既定的目标。这两类人拥有完全同样的生存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7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内心充满冲突,也不希望世界充满矛盾,但矛盾其实无处不在,矛盾是发展变化的动力,有了矛盾这个世界才变得更丰富更多彩,我们的内心也一样。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更离不开冲突与矛盾,而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也都应该反映深刻的矛盾,只有如此才能逼近存在的真相,只从这一点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有了伟大作品的气质。他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俄罗斯文学的“三驾马车”,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读完《罪与罚》后,我对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第2个回答  2019-05-17
罪与罚的对话,让我们能直接“听见”人物,听见他们的想法。陀翁写此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检验这种想法对不对,而是通过描写一个杀人者的内心冲突来映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超人哲学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教授甚至说,罪与罚包含了满满的反乌托邦思想。
第3个回答  2019-05-17
故事发生在俄国19世纪60年代“农奴制改制”之后,一名叫“拉斯科里尼科夫”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是“拿破仑式”的大人物,可以杀死“无用的虱子”获得所需而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最后却因为“人性未泯”而投案自首进狱,接受与罪相应的罚。其中有嗜酒官吏马尔梅拉多夫一家悲惨的命运作为次线。
第4个回答  2019-05-17
“傻白甜是看不了这本书的。”如果想读懂主角心理尤其是杀人动机,他说的对。太宰治在《人间失格》单独提到这本书是有理由的,这本书最适合曾经心理失常的人看,他们能够理解老陀所写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那种被理解、被精准描述、被一语道破的感觉不能简单用感动来形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