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

如题所述

图幅范围内沼泽湿地分布较广泛,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各流域的低洼开阔河谷段,上、中、下游区均有分布,主要是由于流水不畅而滞留造成的。特别是在当曲河的上游地区(研究区东南部地区),大片分布湿地沼泽。沼泽湿地中的水体流动缓慢,但总体是处在运动状态,因此沼泽水的矿化度一般都不高,多为淡水,基本上和它附近的河流水或流经它的河流水的矿化度差不多。

本区沼泽水的化学成分与区域河流水的化学成分一样,主要为重碳酸-硫酸盐型或重碳酸盐型淡水,如扎加陇巴沟内采集的沼泽水样(编号D1005),矿化度为0.34g/L,pH

值7.5,Na++K+24.00mg/L,Mg2+12.77mg/L,Ca2+50.10mg/L,Cl-6.38mg/L,

45.33mg/L,

204.40mg/L,水化学类型属HCO3-Ca型水。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为我国典型的高寒地区。河源区地貌的基本特点是高山与宽谷相间,地势高亢,地形相对平缓,地表切割较弱。这些为研究区湖泊和沼泽湿地的发育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气候属典型高寒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少而集中、风大等特点。气候极为寒冷,年平均温度在-5.1~-1.6℃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250~410mm之间。年平均风速为3.0~4.0m/s。

由于地形开阔及宽谷平坦,河流坡降不大,弯曲和分叉较多,常与串珠状的大小湖泊连为一体。在这种地势平坦,宽谷盆地中水流平缓,曲流、牛轭湖和分叉河道发育,从而形成研究区大小支流众多、湖泊沼泽广布的基本格局。

多年冻土的广泛发育和分布是研究区高寒湿地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区面积最大的高海拔多年冻土区,而研究区属于连续多年冻土的分布地区,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核心区域。河源区高寒低温的环境条件造成冻土广泛发育,冻土厚度一般为30~70m,夏季融冻层厚度为2~4m(周幼吾等,1982)。正是由于这一点,在研究区发育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面积沼泽湿地。据调查发现,长江源区的高寒沼泽湿地海拔最高达5350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泽湿地(孙广友等,1990)。研究区高寒湿地的土壤属于隐域性水成土,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冰水沉积物和洪积物。主要土壤类型有泥炭土、泥炭沼泽土和沼泽草甸土三类。

1.湿地生态类型与分布特征

根据研究区高寒湿地水文、生物、土壤等基本要素形成的综合体特征,可以划分为湖泊型湿地(Lacustrine)、河流型湿地(Riverine)和沼泽型湿地(Palustrine)三个基本类型。

(1)湖泊型湿地

湖泊型湿地以湖泊为主体形成的湿地类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常错、当拉措那玛湖泊周缘地区。

(2)河流型湿地

河流型湿地是以河流为主体构成的湿地类型。研究区为相对高度变化不大的山原、丘陵及丘间盆地组成,坡度变化相对平缓,水系特征为河谷开阔、河槽宽浅、河网密集、河床平均比降低。由于河网密集水系发育、支流众多的特点,形成高原河流湿地类型。在河流缓慢流动的区段或溪流发育区段,水生植物生长良好,形成河流湿地。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主要河道附近,河流型湿地都比较发育。

(3)沼泽型湿地

沼泽型湿地是以沼泽为主体构成的湿地类型。研究区地形平缓开阔,气候十分寒冷,冻土广泛发育,致使地表长期或暂时积水,土壤常呈水饱和状态,生长沼生或湿生植物。随着泥炭积累逐渐形成泥炭层,或有潜育层发育。这种在高原低温以及冻融作用等冰缘环境下形成的沼泽湿地,是研究区面积相对较大的湿地类型。

2.湿地生物与植被特征

湿地是江河源区重要的景观生态类型之一。由于湿地独特地理位置和高原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拥有丰富和独特的生物类群。现就研究区湿地植物、动物以及植被特征简述如下。

(1)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指生长于高原湖泊、河流、沼泽以及沼泽草甸等生境中的水生、沼生和湿生植物。以嵩草属(Kobresia)和苔草属(Carex)为代表的高寒沼泽草甸类型,成为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独特类型,其植物种类也最为丰富。组成高寒湿地植物种类以禾本科(Gramine-ae),其次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等。

研究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沼泽植被和沼泽草甸等两大类型。其主要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如下。

1)沼泽植被:是指以挺水植物为典型代表种类组成的植被类型,它广泛分布于研究区湖泊浅水区、河流缓流区或微弱流动的溪流以及湖塘洼地等低洼积水生境中。沼泽植被的主要优势植物为圆囊苔草(Carex orbicularis)等。这些种类为青藏高原湿地典型的挺水植物,其地下根状茎着生于淤泥中,植株上部伸出水面。水下土壤为泥炭土或腐殖质高的淤泥。这些植物具根状茎,常成片状分布。群落常为单优势种类型,或有其他湿地植物伴生,常见伴生植物有眼子菜、水毛茛、三裂叶碱毛莨、苔草(Carex spp.)、二柱头蔗草(Scirpus distigmaticus)等。群落盖度变化一般为35%~85%。

2)沼泽草甸:是指以湿生植物为典型代表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它广泛分布于研究区的湖滨地带、河流两侧低阶地以及排水不畅的平缓滩地、山间盆地、碟形洼地等生境中。地表常有季节性积水,土壤为草甸沼泽土。在江河源区,由于气候寒冷,多年冻土发育,在地形平缓滩地,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冰雪融水聚集地表,高山冻融作用等冰缘作用过程十分强烈,常形成热融湖塘以及冻胀草丘等典型高原湿地景观。典型优势植物种类有嵩草(Kobresia schoenoides;K.kansuensis;K.royleana)、苔草(Carex stenophyloides;C.enervis;C.microglochin)、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等。地下根茎十分发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密集交错,呈片状分布,并常与其他湿地群落或高寒草甸形成镶嵌复合分布。沼泽草甸是研究区湿地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组成最为丰富和多样的植被类型,群落常见的伴生植物也十分丰富,常见有青藏苔草(Care.moorcroftii)、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小早熟禾(Poa calliopsis)、云生毛茛(Ranunculus nephelogenes)、花葶驴蹄草(Calthascaposa)、马先嵩(Pedicularis resupinata)、蓝白龙胆(Gentianaleucomelaena)、柔软紫菀(Aster flaccidus)、垂头菊(Cremanthodium spp.)等。群落总盖度为75%~95%。

(2)湿地动物

湿地动物指常年或部分时间生活在高寒湿地环境的动物种类,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动物类群有鸟类、哺乳类、鱼类、两栖类等。研究区湿地是许多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特别是许多珍稀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高寒沼泽草甸是青藏高原水禽和涉禽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为鸟类生存食物以及筑巢、繁殖后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研究区湿地常见的水禽有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鱼鸥(Larus ichthyaetus)等。研究区高寒沼泽湿地及其附近生境中常见的兽类野生动物有野牦牛(Poephagu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等珍稀动物。这些动物有的是把高寒湿地作为其觅食场所,有的则作为水源地。研究区的鱼类为高寒冷水型鱼类,现已发现的鱼类主要有小头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icrocephalus)、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等。

3.湿地变化情况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研究区湿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出现断流以及沼泽湿地退化已成为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湿地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1)湖泊水位下降、面积减少:从卫星照片上分析,研究区附近雀莫错湖原有的湖岸线已远离现在的湖边,湖面已缩小近1/2(孙广友等,1995)。

(2)河流出现断流:由于研究区近年来蒸发量过大及源区水资源贫乏,许多小溪流断流现象更为明显,不少溪流已变成季节性河流。

(3)沼泽湿地萎缩退化:研究区许多山麓及山前坡地上的沼泽湿地已停止发育,部分地段出现沼泽泥炭地干燥裸露的现象。随着沼泽湿地的退化,沼泽湿地边缘中、旱生植物种类逐渐侵入,植物群落类型向草甸化的方向演替。由此可见,研究区湖泊面积缩减、河流出现断流以及沼泽湿地萎缩退化是区域气候变化、水资源减少的具体表现,也是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响应。

4.湿地保护对策

湿地作为研究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以保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尤为突出。根据研究区湿地的主要特征以及湿地变化的特点,现提出以下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1)积极开展高原湿地的科学研究:目前在研究区湿地生态研究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特别是全球变化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湿地生态过程和变化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通过研究区湿地的动态变化规律、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等重要问题,从而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着手,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出发,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3)强化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的动态变化是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高原湿地退化与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有密切的关系。高原多年冻土区近几十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地温已升高0.1~0.4℃,岛状多年冻土南界北移12km(王绍令等,1997,1999)。研究区为多年冻土覆盖区,冻土层的存在对沼泽湿地土壤水分的下渗起到阻隔作用,而冻土的退化将改变本区沼泽湿地地表的水分状况,成为高寒沼泽湿地面积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王绍令,1998)。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与保护湿地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陈桂琛等,199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