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0

1. 翻译:左传中的古文

楚王在申(地名)召见蔡灵侯,灵侯将 *** 前往。蔡国的大夫说:“楚王贪婪而不讲信用,现在用很多的财物,讲很好听的话来招你去,这是在引你上钩呀!还是不去的好。” 蔡侯不听。楚王果然埋伏了武士,将蔡侯在宴席上灌醉以后,就把他拘捕了。 夏四月,把他杀了,然后连带刑了他的部下七十余人。同时,派楚公子弃疾出师围蔡。

韩宣子韩起向叔向问到这事,说:“楚国出兵打蔡国,这事能成功吗?”

叔向回答:“能!蔡侯得罪了楚王,而又不能得到蔡国人民的拥戴,是上天假手楚国,让他灭亡,为什么不能成功呢?但是我羊舌肸也听说过,靠着不信的手段侥幸而成功,是可一不可再的!现在的楚王先是假借拥戴陈国的公孙吴,出兵伐陈,说:‘我将立公孙吴来安定陈国。’于是陈国人听命,可楚王乘机把陈国灭了,置为楚国一县。现在又诱骗蔡人,杀了他们的国君而出兵攻打,即使侥幸成功,也必然遭受天谴,是不能长久的。夏朝的桀灭了有緍氏但自己也亡国了,商朝的纣成功讨伐东夷但是自己也死了。现在的楚国比夏、商要小,楚王的地位也比桀、纣低。但是楚王却施暴于两个诸侯,能不遭天谴吗?上天帮助不好的人,并不是赐福于他,而是让他的恶行增多然后再降罪于他。”

2. 出自《左传》的名篇古文

《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左转》文章共18篇,这些都是《左传》中优秀的代表作,如《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臧僖伯谏观鱼》、《曹刿论战》、《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 》等 。

一、《郑伯克段于鄢》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二、《周郑交质》

讲述了在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天子东迁,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但是由于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他人,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以致后来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这篇散文引经据典,辞采纵横而又风韵悠然。

三、《臧僖伯谏观鱼》

记叙了臧僖伯用当时社会的礼制去劝阻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一事,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僖公去“观鱼”。这篇散文短小精悍,说理层层推进,直官不讳,不容辩驳。

四、《曹刿论战》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五、《介之推不言禄》

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六、《烛之武退秦师 》

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扩展资料:

左传的文学成就

从我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左传》在史书领域同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概略而言,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左传》显示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触目地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尤其一些战争的叙写最有特色),从而体现早期史书中文学成分的显著积累。在先秦文学史上,《左传》出现,预示着散文的发展已经面临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左传》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虽非完全着意而为,却也时有渲染、夸饰之笔,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为此后传记文学、历史小说涌现提供了难得的启示、重要的借鉴。

三、《左传》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达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视为某种规范;其特具的文学色彩与文学价值,也是此前记事文字中所罕见的。

四、从总体看,《左传》思想深邃、文风朴厚,叙事、状物精彩而富于多样性,留下了许多久经传诵的佳作,其中不少业已成为后世人们称文的典范。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历代堪称“观止”的优秀古文,所收《左传》各篇(节)竟达三十三则之多,可见一斑。

此外,《左传》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还作为一部分重要的创作素材为后代的小说、戏曲所利用和发挥,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