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入美国生活 华人留学生在美应注意事项

如题所述

 一、学校生活方面
  1、不要随便称呼老师。学校称呼老师最安全的方法是用“教授”(professor)。若知道老师的姓,亦可称呼为某某教授,但不要称老师为先生(Sir),尤其是对女老师,因为她们可能会在意。也不要随便直呼老师的名字,除非老师告诉学生可以这么做。
  2、不要随便在书上做记号。在美国念书有许多作业(assignment),几乎每堂课都有,有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就告诉你这学期每堂课的进度和作业,有的则可能随堂才讲。如果选课时便知道要用那些课本,可先去书店买,但要保留收据并询问店员是否可退书,因为老师上课后可能会改变教材,而学生听课后若觉得太简单、太难、或太枯燥,也可能会退选,这时便需要退书,用过的书(used book)是不能退的,所以刚开始不要随便在书上写名字,划线,及做任何记号。
  3..尽量早几分钟进教室。如果迟到,由于教室多半只有一扇门,应该轻轻进入后就近找位子坐下。若老师看你,可轻声说“对不起”,一切不打扰旁人为原则,但不要因为迟到就不去上课,迟到仍比缺课来得好。自我介绍时应特别说清楚自己的姓名。多发问,让老师觉得你有参与感,知道你的存在,千万不要怕自己英文不好而不开口,也不要怕自己的意见有错而不问,问错总比不开口而一直错下去好。欲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可用询问的语气征询老师同意,以示礼貌。
  二、人身安全方面
  1. 不要随便搭便车。在美国旅行切不可随意搭便车,这是由于美国社会治安情况造成的,搭便车而被抢去钱财或遭到凌辱之类的案件在美国屡见不鲜。
  2. 夜间不要乘地铁。纽约的地下铁道极为脏乱,夜间更成为黑社会成员聚集之地。吸毒犯、盗窃犯、流氓、贩毒者齐集于此,整个气氛令人不寒而傈。
  3. 危险环境问题:美国校园文化相对开放,酗酒、吸毒、强奸等事件都屡禁不止。学生在参加聚会时应注意文化差异,参与各种活动时提前有所准备,远离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人和环境。各种规章措施对国际学生尤其有严格规定,切忌不要以身试法。
  三、生活差异方面
  1. 别在别人面前脱鞋。在美国,若是在别人面前脱鞋或赤脚,会被视为不知礼节的野蛮人。无论男女在别人面前拉下袜子、拉扯袜带都是不礼貌的;鞋带松了,也应走到没人的地方系好。
  2. 同性不能一起跳舞。同性不能双双起舞,这是美国公认的社交礼仪之一,同性一起跳舞,旁人必定投以责备的目光,或者认为他们是同性恋者;因此,即使找不到异性舞伴,也绝不能与同性跳舞。
  3. 不要称呼黑人为“Negro,不要抢着买单。参加美国人的聚会时,切莫只谈自己最关心最拿手的话题,谈论只有自己熟悉的话题,会使其他人难堪,产生反感。
  四、经济方面
  出门在外,各种花销自然难免,但是要做到心中有数也并不难,学校不建议学校带过多的现金,美国信用卡业务非常普及,各大商场店铺也能够刷卡消费,所以在美国生活不需要过多的现金,只需要准备一张信用卡,每月到时还款就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4
1、熟知当地文化和环境:掌握好本国和留学国的文化差异,学习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熟悉文化习俗禁忌,可以更好地和当地人沟通。
2、调整好心态:乐观自信的心态永远适用各种各样的情况,在留学生涯中适当的放松自己,新的朋友,新的交友圈,这些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让大家分享你的感受,不要独自发泄。3、学习要有主动性:国外的教学更多的是以自学为主,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所以要学会上课前先预习,把不懂的问题事先准备好,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提问。
4、切忌抄袭作业和任何论文:一旦学校认定为学生存在抄袭行为,学生马上会被开除。万一不小心出错了,也要有好的认错态度,这样学校才可能考虑从轻发落。
5、拓展社交: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互动,这样你可以接触到本地的学生,与他们交流,能促进你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提高你的社交能力,而且也会让你的英语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想知道更多留学后生活咨询都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我,有任何留学相关问题也都可以向我提问,我会一一为你解答的。
第2个回答  2019-06-23
第一招:水土不服要调整

理想和现实之间差了多少鸿沟?之前预想中的留学生活真是风景无限好,但是当你真的开始的时候,才发现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这种“水土不服”最先体现在新留学生身上!最直白的例子就讲中国人最关注的一点——吃!在国内觉得外国人每天吃快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当真的轮到你将汉堡薯条当作主食的时候
才发现简直痛不欲生!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若有时间以及基本的厨艺基础,可以尝试自己做饭!

第二招:学习方式需转换

中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勤劳的,但是在学习上中国学生的勤奋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皮鞭之下鞭策出来的!而美式教育则更多的出于学生initiative。刚刚到美国课堂上的留学生往往会给别人留下“上课不愿发言、沉默,下课抱团”的印象!

在这里建议广大初出茅庐的留学生们要适应美国课堂!在课堂上主动积极与教授和同学们互动,不要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次还建议大家在课余有时间的话可以参加集体活动或者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交友范围,还可以历练自己的口语!

第三招:制定时间管理计划

美国大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美大学生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和自习上!但是时间规划不仅仅限于学习上!因为你的留学生活包括学习以及生活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外活动、社交活动、旅游、日常琐碎事宜都是十分必要的!小站君的建议是,一定提前计划好,并且分清楚主次!

第四招:联系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CSSA的全称是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学者联谊会!联谊会会帮助留学生解决很多问题:信息交流平台,包括租房、旧书、交友等。

第五招:多于他人交流

在中国内向不爱说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懂事听话的表现!但是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缺少主动地和他人交流是一种性格缺失!有意识地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自己适应异国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是在国外遇到问题或与别人发生争端和矛盾的时候,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则会帮助到留学生!

第六招:了解中美生活和文化的差异

除了学习方式的转换调整,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新环境和中外文化差异的适应。如果想尽快融入美国,多了解一些中美日常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与当地人交往时,最好多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一些日常禁忌。在与当地人沟通时,尽量学习当地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即使熟络之后,并不能代表开玩笑没有底线:殊不知,美国的“自由”是相对的,美国人虽然相对比较开放和自由,但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禁忌,比如:个人隐私,信仰等。

第七招:了解当地治安和医疗状况

在美国留学无论是住校还是在外租住,都需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每个社区都会有专门负责安全的警察,他会将近年来发生在该地区的安全事件汇报并公布于众!需要了解的学生可以在US
News上进行查阅!同时各种渠道了解各种安全知识,主动向校方索阅相关安全资讯、手册和紧急联络电话号码,以防患于未然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医疗机构,急救室这些地方在到校报告之后需要及时了解!
第3个回答  2015-06-29
 从十一月下旬的感恩节开始,一直到圣诞节、新年,这段时间在美国被称作是“节日季”(Holiday Season)。感恩节、圣诞节是美国人的的家庭团聚节日,像我们中国人的中秋节、春节。感恩节第二天“黑色星期五”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疯狂购物日。可以说,节日季是一段美国人吃喝玩乐、尽情享受的时光。
  来到美国的留学生也把节日季当作是一个了解美国文化兼放松享受的好机会。去美国人家做客、到各处旅游、与朋友同学party、shopping,这些都是小伙伴节日里的主要“日程”。
  其实,在节日季里还有这样一件事,它能帮助小伙伴更多地了解美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那就是做慈善,因为这也是美国人节日里的一项重要内容。
  慈善,听上去像是个“高大上”的主题,这里我们不去探讨美国慈善的历史由来和深刻意义,也不去讨论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亿万富翁们耀眼的捐款事迹,我们只谈普通百姓的草根慈善之举。因为全美的所有慈善捐款中,来自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其中又有70%来自普通百姓。虽然美国人寅吃卯粮,负债享乐是普遍现象,但他们仍然保留了对名目繁多的募捐活动的热情,甚至那些低收入的人也是如此。而很多人的慈善行为又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在美国,做慈善不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更是一种以家庭、个人为载体,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民行为。很多人从小看到别人做慈善,或是接受过慈善团体的帮助,耳濡目染,把“乐善好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比如说做义工,大部分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都有参与,名牌大学在录取时还把这当作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用它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而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义务地在小学校、图书馆、医院里为他人服务。
  有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现在成年人口中有近一半人志愿捐献他们的业余时间,每年捐赠的总额达到200多亿小时,这相当于1000万人全职干上一年,而如果按平均工资每小时10美元计算的话,则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全美有超过89%的普通家庭在为约100万个慈善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捐助,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民运动”
  回到节日慈善的话题。在节日期间,人们除了为各种慈善机构团体捐款,还有很多节日特色的活动。如人们把买来的各种食品送到以帮助穷困人口闻名的救世军、食物银行(Food Bank)等组织,而一些人再到这些地方“义务劳动”。笔者认识的一位华人工程师介绍说,他们公司的研究部门有个传统,每年感恩节前,几十个工程师开车到很远的Food Bank劳动半天,帮助把捐赠的食物分类打包,他说那是非常辛苦的体力活,可是大家都会参加。
  节日季的周末,在一些十字路口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为慈善机构募捐的人,他们身穿标志鲜明的服装,手拿口袋或盒子,穿梭在等红灯的车辆间,很多人会摇下车窗捐出几块钱,而这些不停奔走的人都是义工。
  而在美国大部分地方都会看到这样一道节日风景,在很多大商场和超市门口都站着一位戴着红色圣诞帽的先生或女士,手里不停地摇着一个铃铛,向过往的人们说着“节日快乐”的祝福话。他们旁边挂着一个红色的铁桶,进出的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把钱放到桶里。别误会,他们不是乞丐,他们在为救世军的红铁桶项目募捐,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让穷人在圣诞节期间能吃饱穿暖,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圣诞节礼物。每年美国各地人们放到红铁桶里的钱达到上亿美元。一个小铃铛,一个红色铁桶,已经成为圣诞季节乐善好施精神的象征之一。而那些摇铃人几乎都是义工,来自各行各业,有的人坚持做了几十年。
  提到海外留学,人们总喜欢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如何克服文化冲击,融入主流社会?”“主流”这个词有太多不同的解释,我们不妨换个说法,“怎样融入你所在的社区?”因为只有融入周围的人群中,你才会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不再是边缘人。
  为了“融入”,很多留学生在努力尝试,与当地人聊天、侃球、泡吧……现在,节日季给留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的好机会,那就是做慈善。
  不同于从小在“做慈善”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美国年轻人,国内来的留学生大多对此感到陌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慈善”不是富人的特权,门槛很低。比如,你可以用半天一天时间去一些慈善机构帮忙,这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在那里你会结识很多朴实善良的普通人。平日在街头上、商场里遇到募捐的,你不必一掷千金,只需用口袋里的零钱来表达你的善意,你就会收获对方热情的节日祝福。更重要的是,在做慈善的过程中,你会得到欢迎、受到尊重和接纳,你,和你所代表的留学生群体在当地人心里不再是“陌生人”。
  其实每个小伙伴在美国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当地人帮助,如有的留学生被免费辅导英语,有的被邀请到家里过感恩节,有的得到自己需要的二手家具和家电等等。
  广义上来讲,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完善的保障,以普通人互相帮助为核心的慈善就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在慈善这个大机器里,有人需要,有人得,就必须要有人施,这样机器才能有足够的能量不断转动下去。狭义上来讲,慈善不仅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处,做慈善者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得到提升。
  对于小伙伴们来说,在陌生的环境里主动寻找做慈善和义工的途径和机会,无疑是挑战自我。最开始,你的收获也许就是进入了当地人的圈子,与周围的人有更多的关联,不再隔膜和孤立。然而坚持下去,你对慈善文化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渐渐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留留学让更多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解决关于留学的问题,
欢迎参观我们群30/65/35/724(知道咖啡),
这里可以随问随答,让留学变得更轻松~~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