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办私学,杏坛讲解,广招弟子,诲人不倦,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前无古人的集大成者和承上启下的奠基者;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不仅是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孔子的教育思想
 
 1.1有教无类的办学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有教无类”的办学观上。即不分贵贱,不分老幼,不分地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行束修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献十条干肉作见面礼,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不分贵贱,二不分贫穷,三不分愚智,四不分勤惰,五不分恩
怨,六不分老少,七不分国籍,八不分美丑。孔子的学生,从地域看,有鲁国的颜渊、冉球,齐国的公冶长,陈国的颍孙师,卫国的子贡、子夏,宋国的司马耕,吴
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的容祖秦祖。从出身看,有贵族孟懿子和南宫适,有“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有一贫如洗的原宪,有“无置锥之地”的冉雍,有
“卞之野人”的子路,有絮衣破烂的曾参,有以芦花当棉絮的闵子骞,有“家累千斤”的大商人子贡,还有梁父大盗梁涿聚。从年龄看,有小孔子四岁的秦商,至少
小孔子五十三岁的公孙龙,有兄弟同时受业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父子先后同学的颜繇与颜渊、曾占与曾参。孔子的“有教无类”为广大人民群众打开了学校的大
门,提供了上学的机会,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
  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没有也不可能把教育普及到奴隶,但“无类”二字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旧框框,放宽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提高了私人讲学的社会地位。“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提高了百姓素质,为庶民议政提供了文化条件,并为后来的
“百家争鸣”在人才培养上准备了条件。这一光辉论点,是由“学在官府”到“学移民间”的标志,是我国历史上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的第一声号角,具有划时代的
伟大意义。
  1.2因材施教的方法论。  南宋朱熹说过“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具体教导中各
因其材而措施不同。如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智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正是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施教各异。二是对
学生随其材情造就。如“问仁”、“问政”、“问孝”、“问君子”,孔子根据发问者的性格、动机需要,给予不同的解答。另外,孔子对每个学生都十分了解,对
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1.3学而思的辩证统一论。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时习之”,才能实现“温故知新”。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仅仅这样,还是不能掌握知识的实质,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到学与思的辩证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学是主导,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避免许多可能发生的偏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贱;好道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惘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如果思不以学为根据,只能陷入空思冥想;如果
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广博,会限制智能的发展。同时,孔子也强调学离不开思,是否善于思索是他衡量学生是否好学善学的标志。因此,孔子提倡“君子有九
思”,还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能近取璧”、“扣其两端”等思维方法的指导,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其善于思考从而促进学习。
 
 1.4启发式的言说方式。  孔子首创的启发式言说方式,是把人放在言说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为本;重视言说过程的反复辩诘,启
发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爱生的模范。
  1.4.1以人为本——中心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者对于民众应该怀着尊敬的心情去引导,而不能迫使他们就范。尊重学生及其人格,是启发式言说方式实施的理论前提。
 
 1.4.2反复辩诘,激发思维——实质。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在实践中常常运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以
便进行启发,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反问教师。通过辩诘,既开阔学生视野,启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见,启发式言说方式是教师必须在学生积
极主动要求学习的心态下进行;教师必须鼓励、引导学生产生这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这是启发式言说方式的实质。
  1.4.3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
关系——前提。  孔子堪称爱生模范。他对学生的表扬、慰问、批评、鼓励,《论语》多有记载。正是由于孔子与学生的关系相当民主融洽,他对学生才观察得比
较仔细,对他们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才了如指掌,他常能用一句话准确说出学生的个性,这又成为他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2.1 完备的学校教育模式。  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有一定章程的:第一,学生入学先要寻觅介绍人向孔子推荐,即使是孔子自己想招收的,也要“因门人请为弟子”;第二,学生入学前要经过一定的考察,且孔子一定要先看学生本人。
  入学时要郑重地举行拜师礼:穿一定式样的服装(儒服)举行一定格局的仪式(委质)。
  孔子的学生,年龄可以相差很大,入学时间又不受限制,因而程度上参差不齐。孔子第一个实行了分班制教学,解决了这一矛盾。著名的孔门四科,即按照学生的才能分别施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专门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学生方可跻身并列。
  孔子兴办的私学,是春秋末期第一所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许多人才。首创的分班制教学法直到今天仍在沿用,而其对学生施以专科教育又为今天的分科教学开创了先河。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27
(一)孔子其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世界观、孔子论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论教师等方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一,在世界观方面,孔子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其二,在教育作用的思想方面,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也即学而优则仕,其认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其三,对教师,孔子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其四,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主张“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
第3个回答  2018-02-27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第4个回答  2016-09-03
孔子的后世影响巨大,其教育思想举其大端如下:

1、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孔子之前只有贵族有机会受教育;孔子之后平民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此所以孔子被称为“先师”(文化史上第一位老师)。

2、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优秀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给予最有教育效果的个别指导。例如不同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因为他们性格倾向不同,孔子就给予完全不同的解答。

3、举一反三的教育方法:孔子十分重视随机指点的启发式教学,而不是灌输式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汉语词汇“启发”、“举一反三”的典故正是出自《论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